《走进书里去》读后感12篇原创:杨阳等11位同学胜利实验20XX01老师的话如果我们读别人的书,只是随手一翻,走马观花,那不算真正地读。罗曼罗兰说过:“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超越自己。”真正地读书,是从书中“读出自己”,或者是读出了自己生活的影子,或者是读出了自己曾经有过的感受。读到好的书,你为之浮想联翩,为之感慨万千,那你就是“读出自己了。”我们把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产生的感想以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读后感。写一篇读后感,首先得把书读通了,产生了感受。其次,得找到“感点”。读完一本书,尤其是精彩深刻的书,可能会让你有很多感想,感点是读完后最让你感动的那一点。联系你的生活,也许会让你有所启发。从哪儿开始写起。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吗。都无规定。题目通常是“读《****》有感”。内容如果实在无从下手,可以按照“介绍、议论、联系”三层次来写。介绍。简介主要内容,一定要侧重介绍与感点有关的内容,自然引出感想。议论。对原文内容加以议论,引出下文的“联系实际”。联系。联系自己所了解到的、听到的、看到的生活或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写感想感受。来,一起读读本期我们班的十二篇各具特色的读后感吧。你喜欢哪一篇呢。01做条书虫,其乐无穷——杨阳灯下,我看完了《长大最好做一条书虫》这篇文章,感想颇多。这篇文章是一位作家父亲给两个月大的小女儿写的信,信中写了他们家里人多么爱读书,多么爱写作,他希望女儿长大后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成为一条书虫。文中有一句话我很喜第1页共11页欢:“我们家有的是桑叶,不愁把你养成一条白白胖胖的虫儿。”这句话把书比做桑叶,把小女儿比做虫儿,这个比喻很生动,很形象。我觉得把虫儿改成蚕会更好,更贴切,因为蚕是专吃桑叶的。我写作文时也要多用生动的比喻句,这样文章会更好,更优美。文章中的一家人都很爱读书,电费也一个月比一个月高,他们看书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一天不看书就不舒服。我也很爱读书。有一天晚上,我正在读书,看到最后一个章节,正是高潮时,妈妈走了进来:“快要十点钟了,快睡觉吧。”“哦,好吧。”我只好合上书,乖乖地上床睡觉。可是我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一直在想书里的故事。我忍不住了,把门打开一条缝,发现屋子里所有的灯都关了,房门也关上了,万事俱备,开始行动。我拿来了手电,翻开书,打开手电,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一页,二页,我已经跑进了书中和主人公一起冒险。正当我合上书心满意足地准备睡时,妈妈推门进来了:“你这个小书虫,真拿你没办法。”我真希望变成一条书虫,钻进书架,一本一本啃,想啃哪本啃哪本,想啃多久啃多久,还不会被人发现,那该多好呀。书,是我们的伙伴,不论什么地方,只要它在你身边,你就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变得充满智慧,只要书在身边你便不会孤独,充满快乐和勇气。02这一读,我热泪盈眶——傅璟佳读了《走进书里去》同步阅读的第四章《别了,语文课》,我一时热泪盈眶。不知道为了什么,看到后面的一段,就是得知自己要移民的那一段,我感觉心里不是滋味。我和她很像,我也不喜欢语文课,我喜欢音乐课。音乐课本来就少,一堂课四十分钟感觉连十分钟都没到就结束了,真不过瘾;而同样语文课四十分钟,觉得度秒如年一般,我怎么都无法打起精神像上音乐课时一样认真。语文课最让我发愁的是作文,看看别人,个个满脑子的主第2页共11页题,一篇作文题目发下来后分分钟写完,最多有几个错字,得分二十八分起步;而我呢。四十分钟过去了,连写什么都没想好,好不容易写完交上去,却总被打回来重写五六遍,这已是家常便饭了,最后得分往往也只有二十五六。妈妈经常问:“你的稿纸哪去了。”我说:“重写用光了…”作者在书中描写的是其被默书困扰,而我是因写作受折磨,可谓同病相怜。作者已失去了上语文课的机会,虽然找回了对语文的兴趣,但只能自学了;虽然写作带给痛苦,但我对文学的兴趣依然未变。我希望通过语文老师的指点与自己的努力,最终让写作不再困扰着我,相反能成为我莫大的乐趣。作者在文中提到有一本书改变了他对语文的看法,这本神奇的书就是《怎样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