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通往成功的路有多远每个教师都希望并且追求成功,有人成功了,有人却在原地踏步。教师通往成功的路有多远?成功教师有哪些共有特征?看一下身边的名师,孙颖、常玉如、韩兴娥,分析一下熟知的名师,李镇西、于永正、程翔,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有“做一名孩子喜欢的好教师”的理想追求;爱教育,始终对教学充满激情;爱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爱学习,把读书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甘平庸,勇于加压,不断超越自我,等等。这一切,我们教师也都曾做过。刚踏上教学岗位的时候,哪个不是怀揣着理想,要做一名好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哪个不是激情澎湃、慷慨激昂?也曾不甘平庸,要在教学上有所作为;也曾努力学习,要在工作中超越自己。但是,对有些人来说,这一些似乎远去了,遇到困惑的时候,开始放弃;有了一些经验的时候,开始找不到激情;被琐事缠身的时候,可能会把烦恼不负责任地抛洒在课堂上。而名师从不这样,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追求,坚守着对事业、对学生的爱,坚持、坚持、再坚持,始终如一地向着一个又一个目标迈进。研究他们的发展轨迹,发现也有其共同特点:都经历过促使他们成长的“关键事件”,比如在课堂大赛中获奖,或者参加教育科研获得了成果;都受“关键书籍”的影响,有学科业务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其中80%的名师读过《给教师的建议》;都得到过“关键人物”的影响、支持和帮助,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李希贵等教育家影响着他们的教育思想,校长、教研员等支持和帮助他们成长;都抓住了“入职适应期”这一名师成长的关键期,并在这一时期准备好了做名师的条件。教师通往成功的路有多远?我能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细思量,校长其实可以给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创设他们成长的“关键事件”;设立“名师工作室”,帮助他们走近“关键人物”;建立“关键书籍”配备制度,为每位教师订阅教学业务杂志,发放教育理论书籍。还可以给教师创设发展的时间平台,如把学年工作常规化、“周四沙龙”制度化、教师发展目标化,人人制订成长规划,目标引领,自主发展;给教师搭建发展的空间平台,如建立常态课堂开放、反思(随笔)周评选、课题研究、论坛等制度,实现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教师知识产权购买制度,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当然,这样的发展平台还要通过学校半年一次的“教师发展需求调研”不断创设和生成。因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平台才能够适应每一位教师的成长。给教师创造“关键事件”2004年,潍坊有8位教师进入山东省“齐鲁名师”培养工程,其中奎文区幸福街小学就占了两位:数学教师孙颖,语文教师颜诺。这不得不让人瞩目这所学校,瞩目校长刘金华。走进这所学校,我们发现了刘校长的与众不同:校长不断搭建教师发展的平台,创造教师自我展示的机会;教师们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使其成为成长中的“关键事件”。今天是本学期最后一次沙龙活动,我们推出了四类奖项:“最多借阅图书奖”、“最多参加沙龙奖”、“最多撰写案例奖”和“最细研读简报奖”。很多人觉得出乎意料,有人说是“意外的惊喜”,还有人说是小题大做。但我相信,获得奖励的和没有获得奖励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在奖励“发展中的教师”,在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发展。正如学生的发展需求是个性化的,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教师的发展需求也是个性化的,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发展,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都是应该鼓励和肯定的。我发现,在奖励的几类人员中,有的教师出现的频率较高,其中1位教师上台三次,5位教师上台两次。我还发现,上台领奖的人员中,有一些出自同一个团队。这说明,渴望自己尽快成长的人,会寻求方方面面的途径来学习。同时也说明,一个团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会使整个团队受益。对所有获得奖励的教师来说,今晚就是一次“关键事件”。有所不为有所为近日,连续听了几节复习课,引起了我对教学中“有所不为,有所为”的思考。一节是语文课,复习七年级下册两个单元。两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已经在上节课复习,本节课主要解决两套单元训练题。学生做完一题,教师讲解一题;方式是一个学生回答,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