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信息化及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探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共享,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20XX年总书记视察青海时,专程到XX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了解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提出“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要求,并作出“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的重要指示。按照总书记指示和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要求,XX省将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不断加强环境信息化及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有力支撑了生态环境监管,提升了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不懈推进环境信息化工作,打牢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基础环境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环境保护部在推进环境管理转型中把“信息化”作为重要内容,要求环保系统在推进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XX省环境保护厅坚持“顶层设计一体化、系统开发一体化、网络建设一体化、数据管理一体化”原则,通过全面整合、普遍共享和充分利用环境信息资源,建成了全省生态环保云平台和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对污染源监管、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环境风险监控预警和事故应急管理等核心业务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分析和挖掘,提高了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一是自我加压打基础。20XX年以来,XX省环境保护厅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环保基础性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争取省级专项资金3500万元,结合省环境监测科研业务综合楼建设,实施综合信息化项目,建成了560平方米中心机房及配套辅助设施、310平方米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和160平方米视频会议中心,中心机房配置60个标准机柜,采用了全国领先的节能制冷技术,建设了安全高效的供电保障系统,获得了“20XX年中国数据中心标准化示范项目优秀政务类数据中心第1页共5页奖”。环境保护业务专网实现了市(州)到省的100mmstp、县到市(州)的30mmstp专线带宽,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和重点污染源具备1~10mb带宽接入专网的条件,并建成了“万兆主干、千兆桌面”的内部局域网,形成了“一个顶层框架、一个管理平台、一个数据资源中心、一张基础地图、一个调度指挥中心”的青海环境预警预测、监控监管、决策指挥信息化体系。二是抢抓机遇建平台。按照XX省政府和环保部推进“互联网+”行动及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要求,XX省环境保护厅主动承担了建设“大美青海生态云”任务,依托已建成的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实现虚拟数据中心的动态扩展、系统整合、资源调配、批量部署和统一管理,进而构建了“资源共享、集中管理、动态管控、业务感知”的智慧it基础架构。目前,环保云平台由8台8路12核服务器、虚拟化管理平台和高速存储系统组成,可达到800核cpu计算和5.4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100tb高速数据、600tb空间数据和1pb视频存储能力,有力支撑了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环境风险监控预警等工作。三是整合资源重应用。坚持“破除数据孤岛、整合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平台”原则,将全省生态环保数据及60个业务应用系统进行云化迁移部署,并拓展吸纳相关部门、科研院校、企业和互联网关联环保数据,实现了生态环境数据上下联动、互联互通,对水、大气、土壤、噪声、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核与辐射、自然生态等环境信息数据进行汇聚,深入挖掘应用价值,建立涵盖生态环境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控、移动执法、工业园区风险监控预警等方面的环境管理应用系统,为准确预测研判环境形势、及时发布环境监测预警预报信息、有效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支撑。特别是在全国率先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监测体系,对XX市3个工业园区16家化工及重金属企业涉及的14种有毒有害气体、32种大气重金属和类金属污染因子进行24小时在线监控,实现大气突发环境事件监控预警、环境风险防范关口前移的目标,作为全国首个试点项目得到环保部充分肯定,在环保部在青海召开的“中荷突发环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