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个人心得体会以下是我们文秘114的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领导干部个人心得体会供大家参阅,希望能够帮到您。“人情”二字最早见于《礼记·礼运》,初义指的是“人的感情”。后来逐步演变为“人之常情”、“民间风俗”、“交际往来”、“馈赠礼物”等。现在所称“人情”,大多指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往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人情、重人情的社会。领导干部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正常的人情往来不可避免、无可厚非。但如果真假不分、善恶不辨,就难免走进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设计的“人情陷阱”。对此,领导干部必须擦亮双眼,洞察细微,警惕“人情陷阱”,保证正确用权履职。一、认清“人情陷阱”之殇“人情”源自纯粹、美好、质朴的情感。但一些人打着“人情”的幌子,将“人情”与金钱、权力勾连,使“人情之美”成为“人情之殇”,主要体现在:(一)功利性。浓厚的功利色彩是“人情陷阱”最为鲜明的特征。由于掌握一定的权力和资源,领导干部容易成为“人情陷阱”设置的对象。比如,农村妇女出身的丁书苗为傍上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这一“大树”,简直成了一个“保姆”。凡是刘安排的事情,她都尽力去办,凡是刘需要的东西,花多少钱也不吝啬。久而久之,刘将丁视为“心腹”,到处为丁批条子、拉项目;丁则打着刘的旗号参与高铁轮对生产,短短2年时间内身价从4亿多升至45亿。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认清“人情陷阱”,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你以为自己有多优美的背影,其实别人看重的只是你的背景”。他人有情于你,并非都是出于对你人格的敬重,而是作为一种感情投资,以期将来得到更大的回报。(二)迷惑性。“人情陷阱”表面是热络的人际交往、慷慨的馈赠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里面则隐藏着钓取权力、谋求不当得利的索套。现实生活中,它既出现在生日宴请、子女升学、乔迁新居等喜庆时候,还时常出现在仕途失意、生病住院等失意时候;它有时是一个电话、一个短信的问候,有时第1页共6页是一份精心挑选的礼物、一笔丰厚的礼金;有时以同学、战友的身份出现,有时又以知音、患难之交的身份出现。总之,它总是披着华丽的外衣,带着伪善的面具,形式多种多样,让人防不胜防。如,曾被誉为“明星区长”的XX省XX县区原区长周良洛,因受贿1672万元被判处死缓。据报道,周主政海淀期间,时任北京某公司副总经理的李平以同学身份多次邀请周相聚,周也当作正常的同学叙旧而慨然赴约。殊不知,这种同学情谊的背后,是李平对于周掌握项目调配权力的垂涎。不久,李以工作上的困境为由,恳请周助其得到某个项目,并送上200万元的“感谢费”。此后,李的胃口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将周拉进了犯罪的深渊,也将自己搭了进去。李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三)渐进性。“人情陷阱”与一般“陷阱”有所同也有所不同,它是渐进式的“陷阱”,有时掉进去了还浑然不觉,具有很大的麻痹性和欺骗性。某市查处的市规划局原副局长欧黎明就是典型的例子。欧是市规划局分管规划审批等核心业务的副局长,平时爱好打牌,一些开发商便投其所好,多次邀请欧唱歌、打牌,并利用打牌赌博之机送钱。开发商摸准了欧的习性,刚开始只是娱乐。发展到后来,才渐渐在赌桌上、茶楼里向欧提出一些“请求”,欧大笔一挥,开发商转身便可赚上百万。(四)脆弱性。由于“人情陷阱”本质是利益的交换和输送,看起来牢不可破、坚不可摧,其实脆弱不堪,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许多领导干部在位时,老板和朋友趋之若鹜、鞍前马后;领导干部一旦出事,跑的最快、交代最快的就是这些老板朋友,可谓“以利相交,利尽人散;以权相交,权倾情绝”。因为“人情”相对他们来说,就是获取自身利益的一种资源和手段。XX省XX市XX县区委原副书记虞军明在剖析自己犯罪原因、教训时,痛哭流涕道:“回忆自己这些年交往过的各种各样的人,不少是与我称兄道弟的老板朋友。我与他们一起过潇洒生活,觉得在他们面前,自己很风光。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朋友绝大多数跟我交往都是有目的的,关键时刻第一个出卖你的很可能也是这些朋友。”第2页共6页领导干部一不小心,就会掉入“人情陷阱”被“围猎”。从一些领导干部的堕落轨迹来看,其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起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