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学习心得第一章绪论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生态学中环境是指某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p3环境的特性:环境的整体性、环境的区域性、环境的相对稳定性、环境变化的滞后性、环境的脆弱性p5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三阶段:1、环境科学分化阶段,以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为标志;2、环境科学交叉与整合阶段,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为标志;3、环境问题全球化与定量环境模型构建阶段,以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为标志。环境科学的任务:1、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以基本特征等;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3、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环境的生活提供服务和指导。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第二章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以自然界事物为主体的外部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自然环境的多样性:自然环境类型/环境过程/结构/环境功第1页共9页能的多样性环境主要具有以下四大功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源、调节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点。任何一种物质或元素都可以重复利用;物质循环是一个复杂过程;物质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率来描述。物质循环类型。根据循环中元素的属性,通常将物质循环分成四大类型,即水循环(物质循环核心与驱动力)、气体型循环(循环性能最为完善的)、沉积型循环(主要是矿质元素p、s、k的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大多数沉积型循环都是不完全循环。能量流动过程。能量固定过程;分解还原过程;贮存与矿化过程。生态系统中的能流特点:1、单向性:生态系统内能量单向流动;2、递减性:经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逐级递减,根据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就构成了一个能量锥体或能量金字体;3、能量的质量逐渐提高;4、变动性p36信息传递的特点。双向性;信息多样性;信息量大。第三章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根据空间特征分为:点状环境,以人类聚集地为中心,可分为。城市环境乡镇环境、城郊过渡带和农村。面状环境,农业和林业等大面积的人工工程,分农田环境、人工森林环境和水利环境。线状环境,公路和铁路环境等交通线路。根据人类控制的程度高低,人工环境可分为:完全人工环境、不完全人工环境人工环境的特点:(1)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2)人工环境多样化第2页共9页(3)人工环境的脆弱性(4)环境污染严重(5)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多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国际化;连绵化;XX县区化。城市与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不协调集中表现在城郊过渡带,并成为城乡之间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敏感区与脆弱带。人文环境是指人类各种文化活动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环境要素的总和。第四章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所谓对立,即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从周围获取物质和能量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的活动,与环境根据其自身规律形成和转化一定的物质和能量、不为人类主观需求而改变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所谓统一,即人类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人类的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人类的生存绝对不可能离开环境和各种资源。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历史表明。人类与环境的矛盾是整个系统发展最基本的矛盾。环境问题(原生问题与次生问题。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或耗竭、生态破坏)的实质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造成的生态系统平衡关系的破坏,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未能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