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一、什么是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一、发展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生,六十年代逐步发展并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七十年代已成为一种成熟的并占优势的种方法。以我国为例,七十年代中期铁矿地下开采矿山总数的,约占铁矿石总量的采用该采矿方法。二、特征无底柱分段崩落种法是将阶段用分段回采巷道划分为若干分段,由上向下逐个分段进行回采,随后由崩落围岩充填采空区,分段下部不设出矿的底部结构,以小的崩矿步距爆破下来的矿石在崩落围岩的覆盖下直接由回采进路端部放出,凿岩、出矿共用同一巷道。这种采矿方法结构简单,为机械化采矿创造了有条件。主要特点各分段不设放矿的底部结构,不留任何矿柱凿岩、爆破、出矿等回采作业均在同一回采进路内顺序进行矿石回采由回采进路的上下盘一端开始,按步距顺序后退回采,直至下上盘一端矿体边界为止在回采进路端部于崩落围岩覆盖下进行挤压爆破和放矿上下分段进路在空间呈菱形交错布置。三、适用条件较规则的急倾斜厚矿体矿石稳固程度在中等以上,进路中不需大量支护顶板围岩能自行崩落,且块度较大地表允许陷落,表土层不厚,没有导致井下被淹没的地表水或地下水矿石允许贫化,矿岩容易分离,矿石可选性好,围岩含有用矿物成分。四、优缺点2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是一种高效率、高生产能力高度机械化、低成本和作业安全的采矿方法,与其它种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不留矿柱,不设底部结构,所有矿块间和分段间不需要留任何底柱和间柱,不需要掘进难以施工的漏斗、斗穿,斗颈和电耙等切割巷道,不需进行回收顶、底、间柱等复杂繁重的工作在矿块中只布置采矿进路联络巷道切割巷道和切割天井,结构简单,便于施工回采工艺简单,各项回采作业在不同分段内进行,互不干扰,管理方便,作业专业化,有利于操作技术和工效的提高易于实现采矿作业全面机械化,采准和回采作业都在进路内进行,便于使用大型无轨自行设备,如掘进台车、采矿凿岩台车、装运机等作业安全,人员在水平巷道内工作,顶板暴露面积小,出现浮石或不安全因素时,容易及时发现和处理灵活性大,每条进路所负担的回采宽度只有米左右,崩矿步距只有米左右,生产中出现问题时影响面小还能根据矿体条件的变化随时改变进路布置或回采顺序上分段残留的矿石可在下分段回收对矿石成分复杂的矿体,可分采分运或选别回采,有利于稳定出矿品位和矿石综合利用。缺点:矿石贫化率大、损失率较高通风条件差。二、结构参数和采准切割工作一、端部放矿时崩落矿岩的运动规律端部放矿时崩落矿岩的运动规律是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确定结构参数、采准切割布置和回采工艺某些参数的主要依据。端部放矿似旋转椭球体欲获得最优的损失贫化指标,就要在选择采矿方法参数时,使爆破后堆积起来的矿石形态尽量与放出椭球体的形态一致。二、结构参数几项原则要与矿山实际地质条件矿床赋存条件、矿体形态与大小、矿石和围岩的物理3力学性质及其稳固程度等相适应要符合端部崩落矿岩的运动规律和地压显现规律,要有利于矿石损失贫化和地压管理要与选用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相适应,能充分发挥设备的生产能力和先进技术的效益能获得尽可能高的开采强度和技术经济效果确保生产安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结构参数阶段高度国内矿山一般为米,国外已有米。溜井间距一个溜井所服务的范围为一个矿块,溜井间距主要是根据装运设备的能力决定的。溜井间距一般为米进路沿走向布置时为米采用铲运机出矿、进路垂直走向布置时,间距可增大到米沿走向布置时可为米。分段高度分段高度主要由凿岩设备能力及矿体赋存条件决定。分段高度应保证损失贫化指标最佳和经济效果最优。采用或凿岩机有效凿岩深度米,分段高度以米为宜采用潜孔钻机或液压凿岩机炮孔偏钭率能控制在以下时,分段高度可提高到米。进路间距进路间距等于进路宽度与进路间矿柱宽度之和。分段高度确定后,可根据崩落矿石放出椭球体的参数和分段高度,按照使崩落的菱形矿层与放出椭球体轮廓尽量吻合的原则,确定进路间距。进路间距不应小于进路宽度的两倍。一般米。进路规格进路断面主要根据使用的采掘运输设备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