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是一首美妙的诗——从诗的角度看《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的名篇,不知有多少名家写了多少篇赏析文章,也有不知有多少位名师以此为内容上过公开课。相信每一位老师都十分卖力地解析课文,也相信每一位学子都十分佩服朱自清的才华。如果我们就散文而赏析散文,囿于散文的圈子,那么这个站位还是低了些,在审美上也会有审美疲劳的感觉。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应该跳出散文的圈子,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荷塘月色》,这个站位的角度就是诗,就是中国古诗。因为《荷塘月色》的外在形式是散文,骨子里却是一首诗,一首绝美的写景诗,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有一颗诗心,才写出这无与伦比的华章。一.《荷塘月色》具有古诗的意象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用了许多的意象,也就是诗歌中的景物:淡淡的月光、淡淡的薄云、洁白的荷花、碧绿的荷叶、飘渺的荷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阴阴的杨柳、蝉声和蛙鸣。这些优美的意象构成了一幅宁静优美、淡雅朦胧的画面。二.《荷塘月色》具有古诗的情感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就是作者的情感,淡淡的哀愁。待作者欣赏了荷塘月色之后,作者又是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互相交织,与淡雅朦胧的景色相得益彰。三.《荷塘月色》具有古诗的手法作者一开始就直接抒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写月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动静结合,从听觉、视觉、味觉方面描摹,形象而生动,充满了美感,语言运用到了极致,为众多的大家称赞。大量叠音词的运用不仅美化的内容,更使文章充满了音韵美,如“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田田”“亭亭”“脉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作者尽情描写月下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细致入微,美而不艳。作者笔下的景色,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苏轼的月下赤壁泛舟有相似之处,虽是一片小小荷塘,却是一片至大至美的天地,作者愿化作其中的一朵莲花,脱离尘世,但又是不可能的。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如果说描写荷塘月色是实,那么想到六朝妖童媛女采莲的事情就是虚,虚实结合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过去我们总是说写六朝采莲的这一段是丰富了文章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眼前景与回忆的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美而丰富的世界。《采莲赋》是韵文,内容是青年男女在荷塘里谈情说爱,景美人美;《西洲曲》是诗歌,内容是一位纯情女子正沉浸在恋情甜蜜的回忆或者对未来幸福的憧憬之中。作者联想到六朝妖童媛女采莲的事情,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四.《荷塘月色》的独创性古诗中写荷花的诗不少,都各有特点,请看以下几首: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诗中的荷花、荷叶与采莲女的罗裙、面容互相映衬,以花写人,可爱动人。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诗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与“映日荷花别样红”形成对比,写出了丽日下荷塘的广阔无比,壮丽可观。咏芙蓉沈约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沈约以拟人化的手法,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了荷花在池塘里的重要以及荷花的自信,同时也是托物言志,喻自己才华得以施展。苏幕遮周邦彦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写出了雨后晴日里荷叶的青绿,在风中亭亭玉立的风姿。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通想过倾听秋雨敲打枯荷来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以上这几首写荷花的诗词,我们可以总结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