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困生,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浅谈——学困生帮辅问题研究襄阳市第三十八中学撰稿者:杨涛王猛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通常认为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思想品德问题学生、心理问题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能桃李满天下,都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聪明乖巧,成绩优秀。然而,在每一个教学班中不仅有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的优秀生,还有一些让教师们“头痛”的学困生。所谓学困生是指思想品德、行为、学习能力差、学习成绩低下,求知欲、上进心不强的学生。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与家庭、社会和学生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学校教育,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方法更有直接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学困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下面,我在近来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初步形成了“学困生”的教育观,在此撰文,与同仁磋商,希能达到“抛砖引玉”之作用,如有偏颇,请批评指正。首先,我们要了解帮扶转化学困生的重大意义学困生就是学习有较多困难的学生。小学一年级开始时学困生较少,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教与学遗留的问题越积越多,若师生都没想办法,学困生就逐年递增,成为班中的弱势群体。学困生原本也想读好书,都有对未来美好前途的梦想、憧憬。每一个学困生背后都有一对满怀希望的父母和一个家庭,他们的内心也渴望得到老师同学们的尊重、关爱和帮扶。事实上,转化一个学困生比培养一个尖子生意义更加重大。培尖力度不够,只是使他考入的学校或专业低一点,将来的事业成就和对社会的奉献少一点。而学困生没有转化过来,就意味着一个社会成员成才希望的破灭,也可能是一个问题少年的产生,一个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形成,原本有可能成为一个社会建设人才的人,因为学习碰到困难得不到帮助导致厌学、辍学,失去了正当的发展权,最终也可能走向反面,成为一个破坏者。事实证明,只要学生能读完高中、中职,有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正确的法制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道路就能走得正、走得稳、走得好,就能降低犯罪率,成为高素质的建设者。老师们,我们也是为人父母或终将为人父母,假如您的孩子也是学困生,你希望孩子的老师怎么做?是弃之不理、厌弃、责怪,巴不得他离开所在班级,以免拖累平均分、及格率,还是对他精心呵护,耐心帮扶转化,发挥其潜力,分层推进,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呢?人说:“医者父母心”,难道我们师者不应该更有父母心吗?当年江苏洋思中学的蔡林森校长就因为自己的三个子女都是学困生,所在村级初中师资力量十分薄弱,穷则思变,不得不放手发掘学生的潜力,兵教兵,创造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成为全国闻名的“学困生医院”,教学质量迅速提高,他的孩子二个出国留学,一个成为中石油的科级干部,全国学困生趋之若鹜,每年到洋思中学参观学习的领导老师达十来万。蔡校长退休后受聘河南永威,也一年改变永威面貌,把他创新的教学模式上推适应高中,下移适应小学,都取得惊人的教学效益。难道我们甘于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不想把教学观念、思路、方法转变为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采用科学高效教学模式,把所有学生培养成才,使业已冒尖的襄阳教育,固本强基,成长壮大为湖北乃至全国教育的高地吗?农谚云: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而子弟被误,影响的可是一生一世啊!因此,如何帮扶转化学困生,已经上升为小学、初中、高中领导和每一位老师当务之急的重大研究课题。学困生的转化率也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师德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只有上下一心,高度重视,强化帮扶转化学困生的教育教学措施,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分层推进,全面发展,我市教育的发展才有强大的后劲。其次,我们再深入细致的分析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