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学案【考纲点击】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地壳物质循环过程。3.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构建知识体系】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运动典例1(2013·海南地理)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1)~(3)题。(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A.地热能B.风能C.水能D.太阳能(3)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A.冰川与岩浆相映B.极昼C.成群的企鹅D.台风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2.板块构造理论内容理论要点①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被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②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图示解释与运用板块张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处于生长边界板块相撞①大陆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岛弧、北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处于消亡边界②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处于消亡边界读下面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1(1)下列有关图示①②③④四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①沉积岩②侵入岩③变质岩④岩浆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2)下列各种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换过程中,正确反映地壳物质循环的是()A.①—②—③—④—①B.③—⑤—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②—④—①—⑤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貌典例2(2013·广东文综)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形态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内力作用)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内力作用)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山侵蚀后背斜顶部受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地貌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外力作用)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外力作用)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图示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变质作用④外力作用A.①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2)下列关于图中岩石形成早晚的判断,正确的是()A.G晚于BB.A早于DC.B晚于DD.C早于F(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F层B.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C.假设C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2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②地向下打井开采考点三外力作用与地貌典例3(2013·福建文综)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1)~(2)题。(1)该沙丘位于()A.冲积扇B.洪积平原C.三角洲D.河漫滩(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A.①B.②C.③D.④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作用因素作用过程对地貌的影响流水作用侵蚀冲刷河床,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坡面流水使坡面地表破碎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布、峡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沉积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逐渐沉积起来山区河流在出山口形成山麓洪(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三角洲风力作用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