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VS生成——由一则案例引发对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思考【案例背景】“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课堂“预设”之外的教学意外(偶发)事件。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因此,如何睿智地处理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所产生的教学意外(偶发)事件,如何建构生成性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课堂教学所追求的一个重要课题。【案例描述】我曾执教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台阶》一课。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因为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文字浅显,我想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也容易理解。接着在学生自读了全文之后,我就提出这样一个讨论问题:“读了本文,你认为文中的父亲为造九级台阶的房子,花了大半辈子时间还累垮了身子,这样做值得吗?”我想这个问题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文中虽然极力描述父亲为造九级台阶来提高自己的地位、赢得别人的尊重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显然作者向我们传递和颂扬的是父亲身上所体现的一种精神品质。因此,我预设这一问题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并学习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甘人后但又谦逊的品质,从而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于是同学们开始思考讨论起来。这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父亲干嘛不到外面打工?那样赚钱更快,建新房也就不那么累了。”我听了一怔,这倒是我始料不及的,很显然学生言外之意是不看好父亲的做法!这完全与我事先预设的内容不一致,该如何处理呢?随即,我像其他老师一样先来个缓兵之计,在鼓励该学生的质疑精神后把问题再抛给学生:“这位同学想法很有创意,大家能不能也替文中的父亲想想法子?”全班学生也很兴奋,就此转换话题展开议论。之后马上有很多同学发言:生1:父亲身强力壮,可以到城里建筑工地上打工,以他的体格什么活儿都能干。生2:(一个学生急忙插话,表示应和)对,父亲身体好,肯吃苦,为人正直,老板肯定喜欢,说不定还能当工头呢。(众生笑)生3:赚了钱回家造新房也就不那么累,花那么长的时间了。师:说得都很有理。那么,大家再想想看,除此之外,父亲还能干什么?生4:可以到轮船码头当搬运工。(老师追问:哦,你怎么想到的?)我看电视知道的。(众人笑)生5:他还可以去蹬三轮车,就像《骆驼祥子》里的祥子。学生的确很有想法,说的也很有道理,但我隐约觉得与本文扯得太远了。我试图将学生重新引到文本上来。师:对,这些体力活很适合身强力壮的父亲去干。那么,根据课文中的内容介绍,你觉得还有没有其他的活儿适合父亲的?生6:文中写到台阶旁有一棵桃树,父亲那么爱劳动,可以种桃树、杨梅树等搞一个果园,卖些钱,总比砍柴赚的容易。生7:父亲干农活经验丰富,可以到山上多开垦一些地,种些粮食、蔬菜,也可以卖很多的钱。生8:(表示应和)对,说不定卖水果蔬菜赚了钱,还可以搬到山外城里去住呢。(学生还想畅所欲言)……我没时间再让学生扯下去了。虽然将学生的思路有一点引向课文上来了,不过还是脱离文本太远。但课堂得有个结束,于是我就引导学生重新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师:刚才大家谈了很多,也为父亲安排了许多工作。(众人笑)那么依你们的看法文中的父亲这样做值不值得?生:(大多数学生)不值得。生9:(站起来,自信神气)至少不明智。……【案例分析与反思】事后综观这一堂课,我觉得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体验深刻。但细细一琢磨,不禁深感遗憾:本来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并学习父亲身上所体现的拼搏实干、有志气、有毅力的精神品质,但通过讨论留在学生心中的又是什么呢从我自己对学生的肯定和学生自己的回答(“不值得”、“不明智”)可见,学生却不认同父亲的这一做法,整堂课已完全脱离了本来引导学生赞颂和感受父亲的品质这一预设的教学目标。缘何结果适得其反?很显然在《台阶》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生成内容与教学预设目标不一致的意外情节,但我却没能很好的把握处理好预设外生成的意外问题使课堂教学步入迷途甚至迈向极端。《台阶》一课提醒了我要在预设和生成的“碰撞”之间寻找突破,以期达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