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重在质疑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然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仍没有足够的个体学习自由,没有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时间,常常被老师的问题所牵引、所左右被动地围绕着老师团团转。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其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解难。问题应由学生提出,然后在教师的调控下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使教学动机与学习动机得以统一,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一、让学生质疑,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在学习中,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他们这个年龄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游戏、故事和活动!所以要让他们对学习内容重视并感兴趣,就必须让他们在玩中学、在活动中学。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将所学的内容编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小游戏,有时引进音乐、舞蹈等形式,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检查《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预习任务时,有孩子问我:“老师,蝌蚪是不是就是青蛙?”“老师,蝌蚪像小鱼,怎么会变成青蛙呢?”“老师……”面对这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我在授新课时,将内容编成一个情景剧,并配合用Flash制作的《蝌蚪与青蛙》动画课件,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既看到了他们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又玩了十分有趣的情景游戏,因而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习兴趣高涨。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们很快就弄清了青蛙的成长过程,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以问促学,运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来解决孩子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使孩子们学习的信心、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得-1-到大大提高,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让学生质疑,可引发深入学习的动机,是培养学生形成知识技能的有效途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究。新课程倡导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彼此交流,相互启发,有利于引发深入的学习探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疑问是获取新知识的前提,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并提出来,既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钩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自然而然被转化为“我要学”。问题越多,好奇心越强,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在老师的调控指引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且情绪高涨,其乐无穷。如《梦想飞翔》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名叫简妮的小女孩,梦想当一名飞行员,在遭到众人的嘲笑后,将美梦藏在心底。后来遇到英语教师斯莱顿夫人,在她的鼓励下,重拾梦想,几经波折,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女飞行员。我让同学们带着课后问题预习完课文后,发现有一位男孩子一动不动的盯着窗外,那神情仿佛正在凝思着一个不好解答的问题。于是我叫了这个男孩,问他在想什么?这个男孩站起来后,不好意思的顿了顿,终于道出了他心中的疑惑:“如果简妮没有遇到斯莱顿夫人,结果会怎么样呢?”学生的这一问,问得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想了想,我便以“仍会当上飞行员”和“可能不会当上飞行员”这两个论点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进行辩论。当时同学们争辩得十分激烈,几番争斗下来,虽然最终都没有统一观点,但却让同学们弄明白了两个道理:一是人生中的挫折,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二是只要我们树立了信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都会梦想成真。这篇课文的精髓在同学们的辩论中很快得以诠释,课后同学们还完成了一篇漂亮的习作——《我的梦想》。我想,这应该就是同学们辩论的最好答案了。-2-因此,我认为:课堂中的质疑互动、探讨交流是引发同学们深入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