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二中高效课堂“一二三四五”模式的理论性构想宜昌二中苏晨烨导语:本文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学习宜昌地区各兄弟学校高效课堂的研究成果,结合学生实际,以《宜昌二中课程改革三年规划(讨论稿)》为目标,只从理论角度构想出一个新的高效课堂模式——“一二三四五”模式,并从理论上阐释了此模式的内涵和特征,还初步诊断了这种理论性构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诊断依据。一、对高效课堂的基本认识什么是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高效率的课堂。效率也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一节课单位时间是四十分钟,课堂又是由教师,学生,书本资料三个部分组成。在四十分钟内能完成多少工作(学习)量就说明这节课有多少效率。说到这里,一个问题来了,我们是看老师的工作完成量还是看学生的完成量或者两者都看呢?其实,在过去很多年,我们的课堂基本上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更多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精心设计每个问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将学生“请”到早已设好的圈套中,用学生的嘴说出了老师的话,教师认真地完成了每个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即使个别教师采用了一些所谓的开放性问题,然而只要学生触动了某个点——回答出的答案是老师设计的引导点,教师马上又将学生“请”入了另一个设计好的圈套,一环套一环,学生最终也会被“逼”入到唯一的答案中。长此久往,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处在被动或者假主体的地位中,最终只会有少数学生配合教师完成这种设计的教学目标,大多数学生慢慢地就退出教师的种种设计,成为“圈套”之外的人。当一节课成了老师个人和少数学生表演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没有收获的时候,教师的“工作量”倒是完成了,他个人的效率提高了,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抹杀了,学生无所事事,进行低效率甚至无效率学习。然而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教学模式不再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是否巧妙,教师讲解是否透彻为指标,而要以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为是否高效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想学但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讲得多精彩,设计多巧妙也可以说是低效课堂。同样,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发展,学习成果无法展示,这也是低效课堂甚至是无效课堂。因此,所谓高效课堂应强调学生的“实战性”,课程标准中所谈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高效课堂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促教,课堂基本做到读、说、争、练、展五个环节。高效课堂就成了学生学习的高效率课堂。二、宜昌二中高效课堂研究的历程和“一二三四五”模式的内涵、特征2009年秋季,湖北省开始全面施行新课程改革,宜昌二中本着“立德树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立足我校实际,致力于建构一个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校“以人为本,师生和谐,面向全体,个性发展”的办学特色,提炼出“面向全体、突出重点”、“学法指导”、“单元章节过关”等教学策略,着力打造高效课堂。2010年建立《宜昌市第二中学学生成长过程评价制度》,设计制作《宜昌市第二中学学生成长记录》手册,落实对学生社会责任感、思想道德、价值取向、身心健康、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和记载,充分反映学生在校成长经历。经过三年的摸索,在原有的教学策略的基础上理论构思出“一自主,二步走,三评价,四张纸,五环节”的高效课堂新模式。此模式的核心理念归纳为:“一自主”就是说学生自主学习作为课堂的首要前提和高效指标,课堂学习可以灵活自主性,自由分组,自主讨论;先学后教两步走,知识预习,预案填写和学案学习为先,课堂交流推进成果展示在后;“三评价”分别是学生自己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四张纸案不离手,四张纸分别是教案、预案、学案、练案(章节过关卷);五个环节就是读教材,说方法,争观点,练习题,展成果五个环节。这种新高效课堂模式有三个显著地特征:一、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从原来的看客,听客丰富成说客,论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与主动探索的习惯,就能从认知、能力、情感、个性发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