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间活动校本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大课间活动校本化的实践研究》方案一、课题研究的提出背景课间体育活动已在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学校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这是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进入新时期为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全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教育部并明确提出“只有把大课间推广起来了,才能真正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又具体部署“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开会并下发文件,推动大课间的实施”。正因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以明显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所以教育部在2007年4月28号正式启动“青少年阳光快乐体育”工程,目的是改变现在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不良现象,使众多的学生健康茁壮成长,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体质。现在全国很多城市学校已开展了此项活动,省市乃至全国都举行过相关的教学研讨和相关展示。既然大课间活动具有如此的重大意义,作为一线的农村体育教师却面临着体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难题,我们到底该如何在农村小学的教育活动中去落实。2008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再次显示,我国中小学生部分身体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学校管理统计方面的数字也表明,学生因病请假的汇总次数在逐年增加;短短十几分钟的升国旗仪式,学生因体力不支而晕倒……。这一切让我们震撼、让我们思索:学生需要有高尚的品德、规范的行为、优异的成绩,但不更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吗?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何开展具有新市一小校本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如何让大课间活动促进我校各项工作蓬勃发展?这一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因此,学校经过反复研讨、论证,决定开展《大课间活动校本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2006年12月《关于开展全国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2、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3、2008年,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动员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于2008年10月26日至2009年4月30日开展第二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主题为“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更好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快乐体育、健康第一”为办学理念,把开展大课间活动作为重要途径之一,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民主、合作、创新的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我运动,我健康;我参与,我快乐”。四、课题研究目标1、学生发展目标:(1)通过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把学生吸引到各项体育活动中,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在快乐中练,在练习中快乐。(2)向学生传授各种基本技术、基本知识,使学生学会锻炼,并找到自己特别喜爱的1-2个项目,在体育活动中加以强化、提高,变成学生自身的技术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的健身意识。(3)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积极创新,力求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4)通过锻炼,增强体质、健全心理,集中精力进行学习。2、教师发展目标:激励教师参与大课间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协调发展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艺术修养,增强教育科研水平。3、学校发展目标:转变学校的教育观念,树立“健身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