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綦江区第一实验小学杨晓凤【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怀念童年”专题组的阅读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先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模仿骆驼咀嚼、讨论驼铃用处、想替骆驼剪毛和询问骆驼去处,最后讲童年时代结束后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课题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都有着深深地感怀。虽然这些生活片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文本本身对学生仍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关注到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所在。林海音的童年与骆驼队紧紧相连,是骆驼队的到来,让她的童年有了更多美好回忆。文中这几个生活片断能让学生体会到骆驼给作者带来的快乐,因而作者对骆驼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份感情,也正是对童年的怀念教材理清了,文章的主旨也明朗了。于是,我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设计了这样两课时:第一课时,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写了哪四个片断,梳理文章结构内容。第二课时,品味几个童年生活片断,以课文结尾两个自然段为情感线索,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童年一去不复返的感伤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在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思维能力,边读边想边悟,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当中,仿佛身临其境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听到缓缓悦耳的驼铃声,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读懂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4、结合实际,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不舍和怀念之情。2、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和歌曲《送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轻轻走入童年的回忆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冬阳•童年•骆驼队(生齐读课题)。(出示骆驼队在阳光下缓缓前行的画面,《送别》的音乐响起)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了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出示句子,生齐读)“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设计意图:用直观的画面和深情的音乐,再配上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未成曲调先有情”,不经意间,缩短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很快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之中。]2、快速浏览全文,联系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想一想,哪些往事让林海音难以忘怀呢?3、结合回答,板书:模仿骆驼咀嚼讨论驼铃用处想替骆驼剪毛询问骆驼去处。[设计意图:紧扣文本提问,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二、品读课文,深深体味童年的往事。(一)对于作者童年的往事,大家是不是觉得都很有意思?读课文,把你觉得最有趣的词句划一划,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生圈画批注,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学生在基本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必须回到局部,回到细节,从小处着手,一环一环地落实“双基”训练。在边动笔墨边读书中逐步走进课文深处。](二)交流、讨论、体会大家读得很认真。文中哪些词句是你们认为最有趣的?谁想先说?(根据学生汇报,讨论学习,体会情感)1、模仿骆驼咀嚼1)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的外貌描写和咀嚼时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①你怎么理解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