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年前,在一处名叫黄泥冈的密林里,发生了一起惊天动地的抢劫诈骗案。其涉案金额之大,参与人数之多,作案手段之奇,堪称一时之绝。然而奇怪的是,七百年过去了,当初的主谋依然还得到人们的称颂,参与的案犯也还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今天,我们把这件案子再翻出来,拿到阳光下,看个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七百年前的一场抢劫诈骗案作案时间作案地点作案工具作案手段作案过程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黄泥冈(此处闲常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江洲车儿、朴刀、枣子、白酒、酒桶、蒙汉药……诈骗、抢劫——智取?麻痹—引诱—迷惑—动摇—瓦解涉案人物两组人物两组矛盾两条线索智取生辰纲作者:施耐庵《水浒传》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分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肯定和热情讴歌,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个故事又独立成章。其作者署名为“施耐庵”。不过长期以来,关于其人生平均无可考证,疑为假托之名。后从零星典籍知其可能投身过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队伍,后因张士诚不思进取,其继承人更是贪婪残暴,施耐庵等有志之士只好黯然远走。后来在罗贯中的协助下完成了《水浒传》,借书中人寄托自己的理想、悲哀。•施耐庵(1296——1370)名小安,原籍苏州,后迁居兴化,曾一度居住淮安。传说他与元末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关系,也有的说他参加了农民起义。杨志,三代将门之后,五俊杨令公之孙曾应试过武举,做过殿司制使官,因皇帝要造万岁山,他被差派押送花石纲,不料在黄河船翻,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回原复命,只得逃往他处避难。后听说皇帝赦免罪犯,他便准备了一担钱物,回京活动,以图复职。路过梁山泊(时首领王伦),留其入伙,不肯落草。回到东京(开封)买上求下钱财使尽非但没能恢复原先官职,反被高大尉逐出殿帅府。在穷困潦倒、生活无着之际,他不得不出卖祖传宝刀,不意又杀死了破落户无赖牛二,被发配大名府。受到大名府留守梁中书的赏识,为服众人,经过比武,他被任做管军提辖使。时逢端午,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议计于蔡京(梁中书之岳父时为大师。)六月十五日生辰之时,将十万贯金珠宝贝,送往东京庆寿。鉴于上年送寿礼不到半路被强人劫去的教训,决定选派武艺高强,又是心腹之人的杨志负责押送生辰纲。而且许愿:"你若与我送得生辰纲去,我自有抬举你处。"杨志对梁中书的信任,十分感激。他主动分析了"今岁盗贼又多""沿途强人出没"的情况,不同意梁中书的"公开武力押送方案",提出了伪装客商、掩人耳目、暗地偷运的对策,颇得梁中书赞赏。故事情节:•开端:杨志押送生辰纲•发展:七雄贩枣蒙杨志•高潮:白胜设计诱官军杨志无奈买白酒•结局:杨志误失生辰纲•尾声:群雄智取生辰纲讨论题:•1、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其“智”主要体现在哪里?2、杨志失陷生辰纲,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3、杨志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智用计谋之举:一是乔装惑敌;二是卖酒诱敌。返回卖酒诱敌一诱:舒头探脑价望(引诱对手)二诱:买而不卖(迷惑对手)三诱:饶酒夺酒(动摇对手)四诱:七人帮助劝说(瓦解对手)1、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其“智”主要体现在哪里?•智用天时(天气炎热)•智用地利(黄泥冈、松林)•智用矛盾(运送队伍内部不合)•智用计谋(半瓢酒:吃酒-饶酒-夺酒)足智多谋2、杨志失陷生辰纲,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11、变更起止时辰、变更起止时辰22、逼赶催行、逼赶催行33、斥责虞侯、斥责虞侯44、顶撞都管、顶撞都管5、提醒军汉:黄泥冈凶险6、盘问枣客7、警惕卖酒者8、阻止军汉买酒9、观察枣客吃酒机警谨慎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矛盾智用计谋取送变更起止变更起止提醒军汉盘问枣客谨慎买酒智得失好汉们足智多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