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师爱是教育的第一道阳光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尊重,是道德的起点,也是教育的起点。美国学者诺丁斯说,伦理上有考虑的教育应该把教育当作道德事业。借用他的话语方式,尊重学生的教师,才可能使教育成为道德事业。所以,真正的教育应当从尊重学生开始,良好的教育是以尊学生为前提的。正因为此,马卡连柯说,只有更多地尊重学生,才能更多地严格要求学生。因为,尊重这道阳光可以消融严格要求带给学生的厌恶、反感与拒绝进而接纳你的严格,甚至是严厉。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一些不尊重学生的现象发生,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可喜的是,眼下这种不尊重学生的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变。曾几何时,一些学校把学习成绩不好又调皮捣蛋的孩子称作“差生”甚至“双差生”。后来,可能是觉得此称谓不妥,有伤学生自尊,便改成了“后进生”。“后进生”与“差生”相比,虽无实质变化,但听起来却含蓄多了,也温和了许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教育在认识上和观念上都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人格也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尊重,叫了多年的“后进生”又被悄无声息地改成了“学困生”。虽只是片言之差,却全然隐去了以往的歧视之嫌,且听起来更富人情味。因为在教师和学生的眼里,“学困生”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成绩眼下还不够理想,但是通过师生的帮助和他们自身不懈努力,明天亦或是后天他们可能就是最优秀的学生。看来,从“差生”到“后进生”,再到“学困生”,不只是一个称谓的简单变化,从中我们更看到了人们对教育内涵深层次的理解和对学生处于教育主体地位的普遍认同。同时,我们也为孩子们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感到由衷地高兴,为教育工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而萌发出深深的敬意!善待学生的错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还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当青少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惑”,有了认识及行为上的偏差时,正确引导他们走出迷惘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犯错误是正常的。由于每个人知识、阅历的有限性,他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难免出现短犯错误是正常的。由于每个人知识、阅历的有限性,他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难免出现短视,导致行为偏差的产生,这是不足为怪的,所以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能容错是一种胸襟。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犯错误忍无可忍甚至暴跳如雷,一气之下会说出有损教师形象的话,做出令人遗憾的事,这只能说明该教师应该加强个人师德修养。如果教师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就会懂得:面对孩子的错误,讽刺、训斥、责骂等只能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或是自暴自弃甚至产生其他不良后果。而那种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慈母般博大无私的爱才是最有感召力的,才能最终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纠错是一门艺术,需要耐心。学生犯了错误,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应当理智耐心地注意方法,分析处理。纠错的方法有很多,如当面指正、个别谈话、冷冻法、暗示法、感化法等。也许这些方法不能立即奏效,但不能急于一蹴而就。不管哪种方法,都应注意以鼓励为主,通过教育,把孩子引向健康成长的方向。错误也是一笔财富。人总是在不断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走向自我完善。青少年学生由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限而导致行为偏差在所难免,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待它。医生治病需要对症下药,找到病因,是治好病的前提。学生犯了错误,正是把“症状”暴露了出来,教师循此才能找到学生犯错误的“症结”所在,因此,对于学生的错误应当珍视。只有教师尊重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耐心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不断地改正在成长道路上所犯的一个个错误,并逐渐地使他们的错误减少到最低。此时在这道阳光的照耀下,心灵才会冒出新绿,开出鲜花。前苏联伟大的理论家、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从师生关系上精辟地论述了师爱在教育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日本一家报刊,对千名学生进行调查,有52.8%的学生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