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学案例分析平果县第七小学黄春燕我教学这句:阿炳听到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师:这些声音他是怎么听到的呢,在家里或在别的地方怎么没听到,偏偏到这儿听到了?生:(回答)师:对了,触景才能生情啊。让你到二泉来听,你会听出这声音来吗?(学生摇头)是啊,你没这个体验,是不是。现在请允许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第4小节读一下,好不好?(师引读:又是一个中秋夜,——。邻家少年让他在泉边的一块青石上慢慢地坐下来,并告诉他,今夜的景色真是太美了,——但是——(耳畔)。就是这淙淙的流水声使他想起了——(话),“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你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师父就在这二泉边说过的话,使他想到了——。于是——师:(指屏幕)当阿炳听到这声音,他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生(回答)师:对啊,撕心裂肺,悲愤无比,他要做生活的强者。那么该怎样读,才能把当时那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试试看。生:(练读、试读、互评)师:(在学生读评的同时,相机点拨)①对,这流水声是每个人都能听到的实实在在的声响,而那叹息、哭泣、倾诉、呐喊,是由他自己坎坷的经历虚幻过来的,是他个人一种情感的流露。所以读的时候声音要轻一些,读着这些句子我们仿佛还能听到淙淙的泉水声。②很好,这些他要慢慢地回忆,不是“轰”的一下全冒出来的。所以要读慢一点儿③要注意想到他到底在叹息什么?如果一个人光在哪儿唉声叹气,你不知道他为什么叹气,会引起你的同情吗?你说说,他可能在叹息什么呢?(生答):是啊,阿炳才三十几岁,今后的路还很长啊,本属于他的光明和美丽,无情地从他眼前抹去,但这一切又无法挽回,他只能从心灵深处发出——④对,同样要明白他为什么哭泣,激愤、呐喊的原因。(生说):⑤从他的朗读中让我们感受到阿炳人生道路的——(生接:坎坷)让我们一块有感情地跟着这段美妙的音乐把这段读一下。(配乐朗读)师:阿炳现在要把他听到的,经历的统统地说出来,他要用他最喜欢的方式来说,什么方式?——(生接):二胡、音乐出示探究问题②中: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的第五小节。有的同学配乐朗读,声情并茂;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情昂扬,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学生自由朗读)……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方面能起巨大作用。为了真正还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我作了一番大胆尝试:尝试让学生自己走近阿炳,尝试让学生与阿炳对话,与文本对话,尝试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尝试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时《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适合感情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在课堂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情”。先听他们是怎样欣赏《二泉映月》的?于是,我在备课进行了这样一番设计: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1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斑……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的透彻,学生对于阿炳知道得更多,对于《二泉映月》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欣赏,对阿炳的崇敬,对曲子的喜爱……于是乎,有的同学配乐朗读,声情并茂;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情昂扬,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看着这“个性飞扬”的一幕幕,我感到了课堂教学的无限的魅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