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追寻与思考工作单位:红柳沟学区姓名:张艳芬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课堂呈现出一些少有的“迷人景观”:情境创设“千姿百态”、合作交流“百家争鸣”、探究活动“百花齐放”、生活数学“花样百出”、教学评价“百般呵护”……所有这些“壮举”都有新理念的坚强“支撑”,都被看作是新理念的生动演绎。可透过浮化背后,认真审视、反思这些“热闹非凡的场面”,我们却能深切地感受到:很多教师仅仅是模仿了课改的“形”,未真正领略其“神”,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这使我开始对数学有效课堂进行追寻与思考。一、学习材料:不一定要“绚丽多姿”,但应该有“数学内涵”如今,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联结。数学教材已经从文本上实现了生活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常常将生活化的材料引入课堂。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学会数学地思考。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学生就容易纠缠于生活经验,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地选择生活化材料,处理好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的关系。华丽的包装:案例“搭配”教学片断教师呈现两件上衣(粉色上衣、红色毛衣)与三件下装(咖啡色裤子、红色裙子、蓝色牛仔裤)。师:每次选一件上衣、一件下装,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摆一摆,然后全班交流)生1:共有六种不同的穿法。(教师请他在投影仪上展示搭配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用每件上衣分别去配三件下装)生2:老师,只有四种不同的穿法。(教师呆住了)我认为上身穿红毛衣、下装穿咖啡色裤子,这样的颜色搭配也是不对的,因为我妈妈说过颜色这样搭配衣服是卖不出去的。正是因为教师学习材料的选择不当,学生一直在生活经验中纠缠,影响了“培养学生有序思维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的确,教师原本以为这里应该有六种搭配方法,但是学生却从生活实际中的搭配出发,对问题作出了不同的解释。面对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学生自然会凭借其生活经验,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因此,数学教学就需要引导学生经历从生活经验逐步上升到数学思考的过程。但在上述教学片断中,由于教师选择的学习材料不当,不仅过于华丽且又不切合实际,所以使得学生在具体分析时纠缠于生活经验,进而导致了数学思考目标难以达成。巧妙的创设:“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当课堂接近尾声,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时)师:最后,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广告。冬冬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了4份,可他转身一看,哎呀,来了7个小朋友,共有8个人,他会怎么办呢?正当他解决了问题的时候(中间横切一刀),又来了第9个小朋友,他又会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段广告(课件动态演示,将连续的四个画面定格),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广告中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生1:我联想到了1/4。师:大家猜猜看,他是从哪幅画面联想到了1/4?(第一幅)没错,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生2:我还联想到了1/8。师:他又是从哪幅画面中联想到的?生3:第二幅画面。把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就是它的1/8。师:还能联想到几分之一呢?生4:还能联想到1/2、1/9。师:请问1/2是从哪幅画面中联想到的?(第四幅)没错!如果画面中那个可爱的小男孩把他的蛋糕正好平均分成2份的话,联想到1/2就更为准确了。那么,这里的1/2又是谁的1/2呢?生5:是小男孩这块蛋糕的1/2。生6:是整个蛋糕1/8的1/2。(这位学生的精彩回答赢得了满堂喝彩)师:这位同学还联想到了1/9,谁有话要说?生7:不对,我觉得不是1/9。师:看到第9个小朋友,联想到1/9很自然,可为什么他分到的蛋糕不能用1/9表示呢?生7:因为蛋糕没有平均分成9份。师:第9个小朋友究竟分得这块蛋糕的几分之一呢?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好吗?思考:教师从一则平常的电视广告中看到了它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数学价值,于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使它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开发”。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学习材料,挖掘其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得到新的结论。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