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并特别增加了第3条,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喜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会全身心投入。如:在《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让他们边玩边数数“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整节课,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二、运用生活素材.开发教学资源时至今日,数学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依然是“加工一批零件”“修一段公路”等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很显然这样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因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动手制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上课时,学生拿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香皂盒、烟盒、牙膏盒、药盒等,甚至有学生说书也是长方体。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点时,同学们很容易地找到:长方体或正方体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一样大,正方体6个面一样大长方体和正方体有8个顶点等。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观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只要稍加引导学生便能抽象出它们的特征,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题材。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要服务于生活,这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真谛。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地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数学很有用”,它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景,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如:学了“折扣”以后,出示了这样一题:李红打算去新华书店买《安徒生童话》可是他只有56元钱,按原价只能买8本,但到了新华书店门口看到这样一块广告牌:“凡在本店一次性购收满30元者9折优惠;满60元者8折优惠。”请你帮小明算一算该怎么买最合适:为什么?又如:教学“利息”一课,我把课堂搬到银行,先把学生分成四组,选好组长,联系好参观地点及帮助我们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