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理论该PPT取材自《教育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其中大量语言与该书重合,依此解释。一、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观点:行为是由生理上的需要而推动。如果我们在个体行为表现时给予需要上的满足,他就会得到强化以保留该行为。应用实例: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分数刺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属于行为主义的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的情境下,其他学生的优异表现,或教师的教学风范,都可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学习。因为学生在心理上会观察和模仿学习榜样(其他学生或教师)的行为,要求自己上进,希望自己也能有像榜样一样的优良表现,从而增强自己的自尊。学校教育要求教师在行为上以身作则,对学生的优良行为公开表扬,目的就在于引起学生的模仿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缺点:1.只重视外部诱因控制,则无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2.寻求奖励、逃避惩罚的想法对全体学生都不利。学校采用奖励与惩罚的方式控制学生学习,学生们将因此而形成趋奖避罚的心态。但这对全体学生都不利。因为,追求奖励而能真正获得奖励(考到高分而获教师及家长表扬)的,只是少数学生,并且这些学生也往往因为一味追求高分而限制了兴趣的发展。另一方面,多数学生只能是希望不要因为失败而受惩罚,他们的学习生活就谈不上什么乐趣了。3.手段目的化的结果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4.短暂的功利取向不易产生学习迁移。二、人本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基本观点:所有学生都有学习动机;只是老师必须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机未必专注在他所教的科目上。因此,如何使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机,专注于学校的功课上,就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读书学习的教育作用是帮助学生心理成长,而这一作用能否发挥,则取决于学生能否把他对自己的知觉和对学校教学的知觉连在一起,从而发现所学知识与自我成长之间有无密切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学习任何内容前,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提出并尝试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只有学生们认为,学习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所学内容正符合他们成长的需要;而且学生也觉得自己有能力学习,有能力学到教师对他期望的程度。这样,学生们自然会努力学习,不用什么外力的控制,他就会自动维持强烈的学习动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指出,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的教室气氛,是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条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1.马斯洛将人的各种需要分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从缺失需要的性质看,它的满足要靠别人;对于小学生来说,生理与安全需要的满足要靠成人,归属与爱以及尊重两种需要,也只有靠成人设置的良好环境,才有可能获得满足。在教育上,只有先给中小学生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各种缺失性需要均获得满足之后,大多数学生才会自发性地继续成长。2.由上可见,教育过程中的因果关系表现为:教育环境使个体获得缺失性需要的满足是原因,个体自行负责并自由选择地从成长需要中追求自我实现是结果。所以,教师与学生家长所承担的教育角色任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学生家长与学校教师良好配合,使学生不愁吃、不愁穿,老师接纳、同学尊重,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3.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尊重的需要。没有感受到被人关爱,或者觉得自己无能,这样的学生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水平的成长目标,不可能自主地去探索和理解新知识,也不可能像自我实现的个体那样对新观念抱以创造性和开放性态度。那些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被爱、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的学生,会作出一些相对安全的选择:随大流,对学习没有兴趣,为考试而学习等。4.当然,有些学生即使家庭环境优越,父母关心爱护,也不好好学习。对此,按马斯洛的说法,学生本身具有两股潜力,其一使他进取向上,另一使他退缩逃避;究竟如何发展,教师无法强制学生选择,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影响学生的选择。同时,还须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三、成就动机理论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