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敬可爱的兵团人在新疆,有一支特殊的部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他们不穿军装、不拿军饷,却为新疆的稳定、发展、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创造了人类开发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50多年来,这支不列入军队编制、不穿军装、不拿军饷、不要国家和人民负担的戍边队伍,为了西部边疆的繁荣和稳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开发史上的奇迹,为共和国母亲奉献上了赤子的一片忠诚。50年的变化,仿佛在一夜之间!如今的塔里木,是一座绿洲之城!是一座文明之城!一座溢光流彩的给人以希望和憧憬的新城!从荒原到绿洲的50个春秋,塔里木的变化撰刻了历史,描绘了未来!50多年来,农一师的三代军垦人呕心沥血、历尽艰辛地在这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开荒造田、治沙排碱,硬是开垦出了第二个“南泥湾”。50多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拼搏奉献精神,在新疆建设了一批横穿高山、戈壁、沙漠的铁路、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彰显着现代化的气息。阿拉尔军垦新城傲然挺立在西北边陲。昔日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里木盆地边缘,因为稻谷飘香鱼满舱被冠以“塞外江南”而远近闻名。“人进沙退”的历史奇迹强烈地震撼着国内外的人们。在这书写历史篇章的时刻,我想起了自己可敬的父母我的父母(已故)都是老军垦.从新疆兵团组建到新疆兵团的大发展他们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扛枪拉犁到全机械化耕种,从住地窝子到新建的一排排住宅楼,从吃代食品(玉米芯粉碎后食用,60年代粮食紧张)到今天的精细食品.从每月几元的津贴到几百元,从无到有,他们经历过艰难创业,但他们付出不求回报,他们蒙受过莫名的冤屈,但他们是那样的宽容豁达.他们看到兵团在发展就由衷的喜悦,他们看到兵团军垦战士日子过的好就更加热爱兵团.虽然他们没有享受上今天的好日子,可是他们很满足,他们总是有一百份的感恩之心,感谢党感谢人民感谢社会主义,给了他们好时光,好日子,让他们安详和平的度过幸福的晚年.在他们的心里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而得到的一切都是感激的,他们那一代人经历过艰辛所以特别知道珍惜,在他们的胸膛里充满的是幸福!幸福,在他们的脑海里浮现的是感恩!感恩!他们活得无怨无悔.我的平凡而有伟大的父母亲,你们活的有价值---一个人的一生能和一个伟大的事业联系在一起,能不有价值吗!能不伟大吗!我又想起了我十分敬重的一对老人,夕阳似火,情深意浓的两个夫妻杨培林与王翠香老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952年,年轻漂亮的山东姑娘王翠香,听从党的召唤,决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新疆保卫新疆。当时正在部队当女兵的她,带着美好的憧憬来到新疆。下了车,她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浩瀚的沙海,枯燥得没有一点绿色,所谓的城市也就是稀稀拉拉的平房,丝毫没有城市的繁华。她哭了,觉得自己被“骗”到了这样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更意想不到的是,领导找她谈话,给她介绍了一个年长她十岁、腿有残疾的排长结婚。她哭着闹着要回去,死活不答应这门“亲”事。那位排长并没有强迫她留下来,答应送她回去。那一夜,她睡在了排长的屋里,而排长却在外面给她站岗。荒凉的野外常有野兽出没,呼啸而过的是沙漠上的大风。姑娘怎么也躺不住,打开门时见到那位排长冻得一个劲儿地打颤,忠实地做着“守护神”。她被眼前的情景感动了,于是,隔阂消除了,两个人进屋聊起家常来。他的淳朴、善良和牺牲精神使她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最终,她以自己的情爱、勤劳和生命与他融入到整个戈壁荒漠,干起了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虽然是年龄有所差别,但是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他们的爱情成为我们兵团人的一段佳话。这位排长就是杨培林。其实,像这样生动感人的爱情故事在兵团又何止一个、两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设者们,用青春和生命真正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悲壮而又可歌可泣的故事,默默地谱写着令后人永远追记和缅怀的赞歌。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全新的变化,才有了今日的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