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中作业布置与批改的问题章东方在我国一直在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上的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并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都知道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可以从中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在后期的讲课当中可以得到提醒和巩固。再者,教师通过这个环节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为根据来调整对于学生的教学情况。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可以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且根据教师对自己的指导来修正自己学习的方向。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在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上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一、作业布置的问题第一,不注意课内作业的设置与处理,课内损失课外补的现象比较严重。大家知道,课堂作业一般包括为学习新知识而必须复习有联系的旧知识所设计的基础练习,巩固新知识的尝试练习以及深化新知识的综合性练习等。除口答外,其形式较多的是采用卡片或小黑板等教具出示题目。回答方式多采用让学生板演或让学生集体笔答,教师进行桌间指导,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讲清思路,肯定表扬,纠正缺漏或错误,这也就为顺利完成课外作业打下了基础。课堂作业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业负担轻,学生训练时间短;教师忽视了作业类型、完成方式;教师不注意画龙点睛式的批改和巧妙地订正错误,使有限的时间得不到高效率运用。形成的具体原因则是教具使用不充分,启发不够,学生思维最小,不善于引导学生质疑,不注意节省订正错误的时间,或者只注意基础好、速度快的优等生,而忽略了基础差、独立作业有困难的差生,课堂提问不普遍等等。如何高效率地运用课堂时间处理课内作业,一些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在出示基础练习题目后,让学生直接写出答案,并采用指定学生报答案,同桌交换评批的形式,使评批时间大大缩短,学生也能及时发现和订正错误;对于巩固新知识的尝试练习,则一般安排在新授例题之后,采用指名板演和集体笔答相结合的形式,让板演学生讲计算方法、解题过程和思路,如发现缺漏或错误,让本人或其他同学补充订正,或教师言简意赅地讲评,与此同时,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评,从而提高了自我评批的效率,也节省了订正错误的时间;对深化新知识的综合性练习,采用小组批改与教师面批相结合的方法,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发现好的学生后则让他们以小老师的身份给所在小组同学面批。第二,错误地认为提高“质”就得增加“量”,于是无限制地加大、加重课外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疲牛负重,在一种非常被动、很不情愿的心境下学习,索然无味。要么硬着头皮应付,要么采取用双笔同时写字之类的办法对付,师生人困马乏,苦不堪言,教学质量却难以提高。这首先表现在近年来滥编滥印复习资料、练习册、假期作业的屡禁不止上。一位被国家教委授予模范教师称号,具有30年教龄的低年级教师痛心地说:指南指南,越指越“难”,辅导辅导,越铺越“倒”。花样翻新的上述滥编滥印确实坑苦了“园丁”和“花朵”。它不仅使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而且助长了一些教师的懒惰行为,也影响了学校和家长的关系。有些教师布置作业图方便省事,一般是要求学生做“练习册”上第几页到第几页的题目,第几道至第几道题目。由于作业量太大,学生耗费时间很多,常常挑灯夜战。面对过量的作业,教师批改时间便显不足,往往叫几名优秀生“帮忙”,于是出现了错对颠倒,甚至一页打一个对号的现象,家长意见很大。同时,因为教师的不认真,也导致了学生的不细致,作业薄不象过去那样整洁了,写字也不那么工整了,本来学生作业时的抄写题目是增强理解的过程,现在都是现成的,并且城、乡学校,大、小学校,优、差学生题目都是“一锅煮”,学生错题率大大增加,又反过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其次,片面理解“多读多练”与“熟能生巧”,单纯追求练习量。把加大作业量作为提高质量特别是分数的唯一办法。因而,不论什么名目的练习题目、复习题,一律让学生做。学生望作业而生厌、生畏,为了做题而做题,完全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