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一中“321”教研报告白银市一中“321”教研报告白银市一中高承仲白银市一中高承仲生物必修二生物必修二《“《“假说演绎”法及其应假说演绎”法及其应用用》》生物必修二生物必修二《“《“假说演绎”法及其应假说演绎”法及其应用用》》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对“假说-演绎法”的认识二、“假说-演绎法”的应用三、“假说-演绎法”解决高考试题“假说—演绎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教材中将其明确地提出,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探究能力.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1、问题---2、假设(假说和演绎)---3、实验验证---4、结论简单地说,就是针对一个未知的问题,首先假设出条件,依据假设的条件,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再根据假设做演绎推理,最后用实验验证这种推理、解释是否正确,最终得出结论。在科学研究中,该研究方法十分常见。孟德尔遗传定律、摩尔根遗传定律的发现便是经典例子。一、对“假说-演绎法”的认识一、对“假说-演绎法”的认识举例,教室里的一株盆栽植物的叶片边缘出现了发黄现象。为什么呢?(1)提出问题:为什么呢?(2)做出假设:可能是缺氮(或缺锌或缺水等因素)造成的。(3)进行演绎:给花盆中施加适量的氮肥后,如果植株恢复正常,那么是缺氮造成的;如果植株没有恢复正常,将不是缺氮造成的。(4)实验验证:给盆栽植物施加适量氮肥,观察植物生长状态。(5)结论:植物恢复正常,则该现象是缺氮造成的;如果没有恢复正常,则不是缺氮造成的。一、对“假说-演绎法”的认识一、对“假说-演绎法”的认识提出问题1、为什么F1只表现为高茎?2、为什么F1代到F2代表现出性状分离且分离比是3:1?假设1、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遗传因子既不融合也不消失,相对独立。2、亲本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在配子中单个存在。4、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形成合子。做出解释1、亲代DD×dd→F1Dd2、F1自交,产生D、d型雌、雄配子,且D︰d=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代表现出性状分离且分离比是3:1?进行演绎1、如果上述的假设是正确的,则F1能产生两种配子且Dd=11﹕﹕。2、F1与隐性个体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应该是显性﹕隐性=11﹕实验验证1、实施实验,即F1与隐性个体测交。2、子代表现出显、隐两种性状且显性﹕隐性=11﹕,说明假设是正确的。得出结论基因的分离定律二、“假说-演绎法”的应用:以分离定律的发现为例进行说明: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中,有角牛和无角牛都有雌、雄个体。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为了确定有角与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进行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三、“假说-演绎法”解决高考试题三、“假说-演绎法”解决高考试题根据孟德尔所做的三个杂交实验:1、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为显性性状);2、F1自交实验(F2代表现出性状分离且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3、测交实验(可以测显性亲本的基因型)。不难看出,杂交实验和自交实验都可以用来判断显、隐性。方法一(自交实验):(多对)有角×有角↓?分析:根据子代的表现,可以判断有角与无角的显、隐性。假设一,有角牛为显性,则多对亲本组合中,就会有AA×AA、AA×Aa、Aa×Aa的亲本组合,所以后代中会出现有角牛、也会出现无角牛。假设二,有角牛为隐性,则多对亲本组合中,全部是aa×aa的组合,所以后代全部是无角牛。结论:1、后代中既出现有角牛,也出现无角牛,则有角为显性,无角为隐性。2、后中只出现有角牛,则有角牛为隐性。方法二(杂交实验):(多对)有角×无角↓?分析:假设一,有角牛为显性,则多对亲本组合中,就会有AA×aa、Aa×aa的亲本组合,所以后代中会出现有角牛、也会出现无角牛,但有角牛多于无角牛。假设二,有角牛为隐性,则多对亲本组合中,就会在aa×AA、aa×Aa的组合,所以后代中会出现无角牛、也会出现有角牛,但无角牛多于有角牛。结论:1、后代中有角牛多于无角牛,则有角为显性,无角为隐性。2、后中无角牛多于有角牛,则无角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