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昭仁中学:李梅作文教学历来是我们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也是学生最讨厌的事情。但是,作文在语文考试中的分量众所周知。那么新课程中,如何在作文训练中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作文兴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呢?我觉得应注意以下问题。一、关注生活,激活情感学生所以怕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生活单一、枯燥,较少机会接触社会,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消除了应试教育时代留下的一些顾虑。<<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所以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我还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可写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或误会与矛盾、写对存在于同学中的某些现象的分析与看法,进而写自己与老师、家人之间的关心、支持或误会;再写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帮助或矛盾,题材不断扩展,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层面,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然后是自拟题目或老师提供一些诸如《一件小事》《关怀》《理解》《爱拼才会赢》等一类题目进行训练,给他们营造一个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机会.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心中始终洋溢着一种创作的冲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二、积淀知识,为我所用写好作文,必须从小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具体地说,也就是从认识文字开始时,就要学会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养成用笔抒发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良好习惯。学写作文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而且是为了学会如何做人。要学会做人,就要认识社会、积累经验。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么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句诗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丰厚的语言积累.积累,顾名思义,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时,要讲求方法,讲求实效让学生把积累日常化,当作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到常看常思、常记、常练,把积累内化为个人语言储备,思想陶冶.比如,积累的名言、警句、古诗文,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之,要把自己的意思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必须具有丰富的语言材料,丰富的语言材料不是先天的遗传,靠得是后天的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写作时才会得心应手,厚积而薄发.三、欣赏佳作,培养文风新课程教材中都是些经典之作,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写作技巧、语言的表达都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因此,我们要抓住文本学以致用,向名家模仿学习.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1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四、口头表述,以说促写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教师应该更多的充当向导,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多设置对话的情景,以一种敞开的方式去面对学生,以一种角色消失的方式走进学生,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口头作文是指作文教学中,在观察的基础上练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