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的美术课下来,有很多问题我在深深的思索。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小学美术是以专业的技能训练为目的吗?课堂的有效性是以良好的纪律为基础的吗?作为老师都知道,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但是在美术课上,学生的自由创作和讨论总是会和原本预计的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出现一定的冲突。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同学合作完成,小学生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高年级的同学那样有克制力和自律性,一旦活跃开来,课堂纪律就很难掌控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显得杂乱。与其它课堂教学相比会显得嘈杂活跃很多。但是美术本身就是一门特殊的课程,传统美术教学课堂教学中老师手拿课本讲上十来分钟,然后学生规规矩矩照课本依样画葫芦画上半小时。如此,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就谈不上。美术教师的注意力应保持在直接的视觉观察,对美术作品的目力接触,学生自己对美术实践的体验,直接的美术体验才是美术教学值得讨论之处。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过程不同于掌握语文数学知识。学习美术知识技法,除了接受老师讲授的那一部分,还有一大半靠练习中去体验,去领悟。美术的练习过程本身也是体验、理解知识的过程。目前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正在日益受到重视。打开美术新课程标准,才明确的知道现在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更是一种文化学习,注重的是人文素养和美术素养。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注重创新和个性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要过早的用技法去规范学生,积极的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孩子随心所欲的绘画。抛弃过去"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而是要把美术课堂教学推向更高的境界:简约、自然、扎实、灵动、高效。教师要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去解读美、体验美,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美术素养,使师、生、文本三者间产生共鸣,形成我们所追求的真正有实效的美术本真课堂。所以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小学生的美术作品是他们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正因为他们具有天真率直的心灵,没有拘束,尽管他们没有具备画家的技法水平,也能把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诉诸形象,创造富有特点的美术作品。小学生个性和创造性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决定了作品的面貌人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存在,要求教师对每一学生的个别辅导也“不一样”。练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全体学生用独特地观察、思维、想象,大胆表现各自的独特感受。同时,应俯下身去,观察每个学生的作业效果和心态,轻声地个别交谈,给以恰当的个别辅导。这样的个别辅导,应是对学生渲泄个别独特情感的渠道的沟通,是美术课特有的提供给学生发现个性、发展个性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我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让美术课堂像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