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聚集的测定与临床应用2017.8.23检验科方媛•再认识血小板•血小板聚集的病理生理•血小板聚集的测定方法•血小板聚集的临床应用血小板聚集与临床应用2017.8.23血小板2017.8.23血小板•血小板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故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血小板体积小,直经为2~4微米,呈双凸圆盘状。•易受机械、化学刺激,此时便伸出突起,呈不规则形。2017.8.23•在血液中,血小板是最小的有形细胞。•血小板在电子显微镜下像橄榄形盘状.也有梭形或不规则形,电镜下血小板的膜表面有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正常人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为(100~300)×109/L•三分之一的血小板平时贮存在脾脏中。2017.8.23血小板形态2017.8.23血小板功能•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作用,修补破损的血管。•血小板和血液中的其他凝血物质——钙离子和凝血酶等,在破损的血管壁上聚集成团,形成血栓,堵塞破损的伤口和血管。•血小板还能释放肾上腺素,引起血管收缩,促进止血。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2017.8.23•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万/μ1(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低于5万/μL(50×109/L)则有出血危险。•静息血小板的寿命平均为7~14天。•循环血小板的寿命平均是5~9天。2017.8.23血小板聚集的病理生理2017.8.23•血小板聚集(plateletaggregation,PAgT)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附,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聚集成团的生理(病理)特征。2017.8.23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Ⅲ,血小板颗粒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物质。•血小板颗粒物质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板受刺激,由静止相变为机能相,迅即发生变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团。•在表面第Ⅲ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形成凝血块止血。2017.8.23•ADP、肾上腺素、凝血酶和胶原等都是血小板的致聚剂。•不同的致聚剂引起的聚集过程表现有所不同。•激活的血小板中,血小板膜里的花生四烯酸游离出来,最后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形成血栓烷A2(TXA2)。血栓烷A2是迄今已知的最强的致聚剂。•内皮细胞释放的前列腺素I2(PGI2)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环腺苷酸(cAMP)水平升高,抑制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是指活化的血小板导致粘附的血小板之间聚集成团的特性。•血小板聚集功能主要与血小板膜GPⅡb/Ⅲa、Ⅰb、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细胞外钙离子等有关。2017.8.23•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CAD和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和中风(脑血管意外)•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糖尿病导致血小板聚集的病理因素2017.8.23•血小板在执行生理性止血的同时,也在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作用。•血小板功能检测对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筛选及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2017.8.23血小板聚集的测定方法2017.8.23血小板聚集-比浊法•在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或全血(WB)中,加入致聚剂(亦称诱导剂)连续搅拌能诱发血小板聚集。•快速,经济,操作简单,高度敏感的特性,应用广泛。2017.8.23血小板聚集-诱导剂•二磷酸腺苷(ADP)•胶原(COLL)•花生四烯酸(AA)•瑞斯托霉素(RIS)•肾上腺素(Ad)2017.8.23测定血小板聚集的方法2017.8.23血小板聚集的测定•1.样品制备•(1)抗凝剂采用3.28%的枸橼酸钠,抽血量与抗凝剂应为9:1。•(2)PRP(富血小板血浆)制备:抗凝血800转/分,10min。•(3)PPP(贫血小板血浆)制备:将抗凝管第二次离心,3000转/min,10min。•2.光路矫正•加300μl蒸馏水于测试杯中,逐各检查测试孔光路,比色结果为0.171~0.178为正常2017.8.233.测试步骤:(1)加PPP250μl于测试杯中,放预热孔中预热备用。(2)加PRP2250μl于另一测试杯中(杯内预先放入搅拌珠一粒),放预热孔中预热备用。(3)用微量进样器吸取25μlAA、ADP聚集剂备用。(4)将盛有PPP血浆的测试杯插测试孔中。(5)按键,测试孔对应绿灯亮,表明已调好基准点。(6)将PPP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