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阶段(建国初—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中国外交的艰难发展时期:外交环境的恶化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时期:重大突破和转折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时期:重大突破和转折第一阶段(建国初——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1、国际背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2、基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3、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4、内容: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第一阶段(建国初——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5、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1949.10—1950.10,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目的:发展同邻国以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②过程:首次提出是在1953年中印两国政府就西藏地方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会见印度代表团时;再次提出是在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最终完善是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③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④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拓展,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第一阶段(建国初——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5、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1949.10—1950.10,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①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②与会成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③主题(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④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⑤结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⑥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第一阶段(建国初——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5、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1949.10—1950.10,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①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印度支那地区实现了和平。②与会成员:有共同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③主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系的问题④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洲国际会议⑤主要内容: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下,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a、同——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等。b、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⑥意义: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中国外交的艰难发展时期:外交环境的恶化1、国际背景(1)中美关系紧张(2)中苏关系恶化2、外交方针:“两个拳头出击”(既反美又反苏)“一大片”:重点面向广大亚非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重大突破和转折1、国际背景:7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2、外交方针“一条线”:逐步确定了以联合美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为基本特征的“一条线”外交战略。3、外交成就(1)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①原因:中国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