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出师表》导学案执笔:陈春晖审稿:篆塘中学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审核:印数:教学目的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教学重点: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一、阅读下列资料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仲伯间-------陆游《书愤》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岳飞行书《出师表》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关于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政。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做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诸葛亮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1“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出师表就是在军队出征之前写给君主表明请求和愿望的奏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本文是上表陈说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全文以议论为主。又因诸葛亮对刘备有知遇之恩,要报恩于刘禅,他真诚地辅佐刘禅,希望刘禅能够支持自己,共同完成刘备生前没有完成的事业。所以文中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述中,流露着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二、给加点字注音疲弊()陛下()恢弘()驽钝()裨补阙漏(bìquē)行阵(háng)夙夜忧叹(sù)崩殂(cú)妄自菲薄(fěi)陟罚臧否(zhìzāngpǐ)以彰其咎(cú)崩殂遗(wei)陛下祎(yī)攸(Yōu)猥(wěi)自诹(zōu)攘(ng)除斟酌(zhēnzhuó)三:朗读课文二遍。四、文学常识1、作者:是三国国、。字,后世称其为。2、表:。课内自主学习一、翻译第1自然段,疏通词语:崩殂疲敝诚秋然(不懈)于内盖殊遇于(陛下)宜开张圣听以光恢弘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二、问题探究1、当时的形式如何?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2、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请用四个字概括。3、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三、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第1段。2预习2—5段。第二课时课前预习:一、通假字辨析1、必能裨补阙漏通,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通,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二、讲述第二自然段的大意课内自主学习一、朗读第2自然段,疏通词语:陟罚臧否作奸犯科宫中府中昭2、这段诸葛亮想刘禅提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三、讲读第3—5段。1、齐读,讲述大意。2、疏通词语:良实是以简拔遗悉咨2裨补缺漏广益淑均优劣得所亲远所以倾颓未尝痛恨3、前两段诸葛亮向刘禅举荐了什么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特点?宫中(内)人物:特点:作用:预计效果:府中(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