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培养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3.欣赏品味精彩的场面描写。学习重难点:精彩的场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和虚写相结合。教学过程:一、由端午节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吗?春节、端午、中秋2.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种传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3.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二、简介作者作家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端午日》就选自《边城》。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解决字词。(1)正字正音正形蘸(zhàn)酒茶峒(dòng)洞穴(xué)老鹳(guàn)河呐(à)喊泅(qiú)水(2)多音字好hào:喜爱如:好事hǎo跟坏相对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3.概括一下本文介绍了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穿新衣、画王字、赛龙舟、赶鸭子)4.重点写的是什么?(归纳:龙舟竞赛,竞追鸭子)四、精读赏析1.赛龙舟前人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在文中划出)2.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分别找出这些人最具表现力的动作。归纳:桨手----持、划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锣鼓手----敲打调理(用幻灯片展示竞赛场面)赏析: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3.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作用是什么?归纳:联想。两者相似点在: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4.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侧面描写。归纳: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齐读,体味。5.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吧?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既然奖励不丰厚,那你认为龙舟比赛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归纳:合作的光荣。6.展示近几年中国人民面对自然灾害、科技大战时展现的团结精神。7.联想:如果你是一个桨手,你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一个鼓手,你会怎么想?如果你亲眼目睹这个场面,你会产生哪些联想?五、读写练习课文最后写捉鸭子,场面写得很简略。请你试着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具体一点。六、小结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象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七、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