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生本课堂的路上《为人民服务》点评及课堂重建策略王娟娟我很钦佩朱老师,钦佩他总是敢挑战别人不敢轻易尝试的东西。在他以《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和《景阳冈》两篇文章为代表,对古典文学的教学颇有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后,这次生本课堂研讨现场会上,这小子又选了《为人民服务》,着实吓了我一跳。原因不言而喻。《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议论文范畴。课文本身无故事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词藻,且说理性较强,学生读来觉得枯燥无味。同时,主席的这份演讲所反映的内容,距今已60多年,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知之甚少,这样的课如何去上,本身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何况在实施生本课堂的今天,上这样一课确实难。可结果却出人意料,一篇枯燥难懂的议论文,演绎得还比较声情并茂,文字还比较激扬。这样的选择需要胆识。朱老师不仅有勇气还有智慧,所以说我不得不钦佩他。《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材选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基础。本节课朱老师以抓关键句、关键词的方式提炼出本文的三个论证观点,实现对全文的整体感知;把初步了解“引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之一,是恰当的,也是明确的。初学议论文,完全依靠学生学说实在话还是有困难的,所以用“三段六环”教学模式,最大化地以学生为主,但同时注重教师的引导点拔,非常符合这篇课文的教学。所以生本课堂不同的课型也要不对的对待。一、“三段六环”运用比较自如。第一环节:导入激趣开宗明义。开课之时,教师播放天安门前壮观的阅兵仪式,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为人民服务的种子。这种子就播洒在师生的聊天及自然回答中,在阅兵仪式的铿锵回应中,更在每位学生的琅琅诵读课题中。再现历史语境、价值皈依,导课大气,开宗明义,学生更是振奋人心,对课堂充满期待。第一锤鼓敲在学生心上。第二环节:自主学习聚焦文体。自主学习第一步,直接聚焦文体,课始就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将阅读焦点指向了“文体”,出示自学目标“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别之处”。朱老师面对《为人民服务》这样一篇立论高远、光芒四射的经典政论文,将阅读期待首先聚焦到“文体意识”上,是有见地的。学生通读课文,读出了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这些都是学生自己读书发现的。自主学习第二步,面对第一次接触议论文的小学生无须绕弯,直接介绍议论文的特点及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即抓要点抓重点。以一篇,带动一类,举一反三。生本课堂上“老师要闭上臭嘴”,并不是“不要老师说话”,而是说在“关键处”,该说时还得说。然后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根据读书方法提示,抓住关键句,提炼关键词,高度概括,把一篇长文章,读成几个关键词——死的意义,不怕批评,互相关心这样就把厚厚的书给读薄了。由此看出朱老师的语文意识强烈,毕竟议论文与记叙文、说明文有别。写法决定读法,读法决定教法。通过找关键句、关键词,把原本厚厚的书给读薄了,这样由厚到薄的提炼过程,实质上在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第三环节:小组交流感悟写法。议论文虽说理性强,但枯燥乏味,不太符合学生的胃口。但朱老师使出了杀手1锏--归谬法。如此枯燥的研究写法,一用归谬法就化解了。老师故作认真地演绎主席简洁4句话的演讲,反倒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了。学生在笑过之后,深切感受到提出观点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以理服人,证明自己的观点。那么,主席围绕观点是怎么展开地说、具体地说、深入地说,这就是这节课接下来要研究的重点。这样就需要重新把文本再读厚。这样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从厚到薄、从薄到厚走了一个来回。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该做的事。接下来学生在兴致勃勃独立思考做批注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深入探讨论述方法。第四环节:展示点拔直入重点。学习小组上台当小老师讲解,教师适当“帮学”,足以见得老师“点拔”的功夫。营造矛盾冲突法是第二招,主席为什么要此用司马迁的话呢?本身引导学生体会引用法的妙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