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课题申请书课题申请课题研究的原由1、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都在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问题。基础教育肩负着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跨历史性的里程碑意义。对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能够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有很多具体细节的问题,教师们难以摆脱“灌加练教教材”的痕迹。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感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即“自主探究”,旨在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利用各种信息,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是注重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的关键。2、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以讲授结合提问、讨论、练习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虽然改变了以往的“一言堂”、“填鸭式”,但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还是“问答式”,在热闹的问答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接受多于发现,被动优于主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的火花更是无法迸发,教师仍旧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传授者。对课题所达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1、课题的研究目标:本实验主要是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行为能力和基础能力之间的关系。本课题的研究结合新课程的实施,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施四个转变:(1)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学习;(2)从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为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3)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学习;(4)从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力的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力求通过教学(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分组实验,设计创新实验,成目标和内容的论证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撰写小论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等活动),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不断享受成功的感受,使学生能自主地将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有机地结合,“心智操作”能力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锻炼和培养一批青年教师,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研究水平。2、课题主要内容的论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前者是指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他们的创造发明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后者主要是指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尽管上述“新”东西可能是别人已经发现、提出或者解决了的。中小学科创造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那么亲自去把握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强烈”,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极大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的能动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会得到充分的锻炼课题研究人员的分工及实施阶段的计划1、课题负责人:田淑华2、课题分工:组长:田淑华副组长:余冬梅组员:潘光张佃明陈立王玉昧张丽张莺莺解月红3、课题研究实施规划第一阶段:制定计划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1月初)主要任务:1.对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论证;2.选定实验班级,成立课题研究小组;3.填写课题申报的有关表册,完成本课题的申报工作;4.认真规划本课题的具体内容,拟定课题研究计划。第二阶段:理论学习研究阶段(2011年11月初~2011年1月)主要任务:1.完成课题开题报告,完成各组的实验研究方案;2.组织理论学习;聘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对课题实验进行理论指导,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研讨、交流活动。第三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2年1月初~2012年4月初)主要任务:1.收集与创新素质教育相关的资料以及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组织集中学习。2.在每周的业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