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四、教法,学法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五、教学准备乐曲《高山流水》、ppt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入课题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古文——《杨氏之子》,你觉得古文有什么特点呢?(言简意赅,意味深长)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古文——《伯牙绝弦》。(板题)(课件一:封面)2、读题,强调“弦”字读xián(二)初读,明节奏1、《伯牙绝弦》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自由读文。2、指读。3、指导有节奏朗读。古人读书有什么特点?(摇头晃脑,语速缓慢)古文讲究节奏美,韵律美,高高低低,起起伏伏,也就是抑扬顿挫。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跟老师读一遍。(课件2:课文节奏)4、生练读。5、根据注释了解意思。几番轮读,一篇完全陌生的古文就已经被你们读的朗朗上口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咱们结合注释再读读课文,试着了解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自言自语,也可以说给旁边的同学听。6、汇报。多看注释能帮助同学们读懂课文。你读懂了那句话?(三)破题,质疑1、解题。⑴“破”——摔碎。⑵“绝”——扯断。⑶了解伯牙。(课件3:伯牙资料)2、伯牙断绝了琴弦就意味着——再也不弹琴了。文章有一句话就直接写到伯牙再也不弹琴了,哪一句?(课件4: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3、质疑。伯牙是春秋时期一名顶级的宫廷乐师,琴技高超,被人们誉为琴仙。一个如此了不起的乐师最后却选择了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多遗憾啊!这到底是为什么(因为他的朋友子期死了)4、子期究竟是什么人?对伯牙有这么大的影响?(课件5:子期资料)5、解读伯牙与子期的关系。⑴伯牙不仅琴技高超,是琴仙,而且还是晋国的上大夫。而子期呢?只不过是伯牙偶遇的一个山野樵夫,砍柴人而已。他们的身份地位实在相去甚远。伯牙又为何会把子期当作好朋友呢?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在文中仔细找一找答案,作上记号。(课件6: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念”是什么意思?(想)“必得之”呢?(一定能知道)⑵伯牙心里到底都想了些什么?钟子期到底又听出了些什么呢?用文中的话作答。(课件7: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你们是从哪个字读出,这是伯牙想到的?(志)汉字真很奇妙,一个“念”,一个“志”,都有一个心字底,都是想,真有点意思!①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子期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高高的泰山)你知道泰山吗?(五岳之首)(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子期的赞叹中那个词体现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峨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感受一下泰山王者的气魄。(课件8:泰山)当子期听出伯牙的琴声中有这样的泰山时,忍不住赞叹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个“善哉”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怎么讲?(太好了!)这是对伯牙的赞美。这个“善”与第一句“善鼓琴”的“善”意思相同吗?(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意思,汉语真奇妙啊!这是发自内心的赞叹!我们也一起来赞一赞伯牙的琴技吧!师:伯牙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