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第一章朗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重点词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按时(名词作状语)复习“说”通“悦”愉快顺承转折生气,发怒也是了解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分析文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课文探究•第1句讲•第2句讲•第3句讲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个人修养第二章朗读•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重点词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名词作状语多次反省替谋划转折转折诚实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分析文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第三章朗读•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重点词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顺承顺承顺承迷惑独立做事情顺承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顺承顺承超过,越过规范,规矩分析文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时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到七十岁才能随心所欲,而不会超出规矩。”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课文探究•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是个不断提升的过程。第四章朗读•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重点词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旧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顺承新的理解和体会。形容词作名词可以凭借成为分析文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可以成为老师了。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转折迷惑转折疑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第六章朗读•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重点词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品质高尚忍受乐于学分析文义•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