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精神病护理学护理学院基础护理教研室朱文芬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必修考试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期末理论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实验参与积极性、运行报告——4次:10%(2)网络教学平台作业完成——15%(3)小组互评学习表现——5%3.教师联系人:朱文芬13983706243QQ:1156947778学习目标1.掌握心理与精神的实质2.掌握心理活动的内容3.理解心理现象、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精神障碍的概念4.区分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5.掌握感觉、知觉、思维的概念及其特征6.掌握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及思维障碍特征一、心理与精神的概述(一)心理与精神概念心理又称精神,是指人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与他人和外部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而引起的主观活动及行为表现(二)心理活动的内容:即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1.个体心理现象认知过程:感知、思维、注意、记忆、智能、自知力等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其中认识过程是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面。其中认识过程是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其中认识过程是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面。其中认识过程是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个体心理心理过程个性差异2.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个性是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点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与心理特征,可谓是静态表现形式。如中国人的亲和动机—“以和为贵”、随大流、畏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有机结合,组成人的完整的心理面貌,进行着心理活动。3.心理现象的发生:从物种发生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反映性——所有物质感应性——所有生命(不管外界做出怎样的刺激,都做出同一反应)感受性——动物心理(能感觉、分析外界刺激,判断事物的好坏)(4.动物心理的发展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其心理也在发展(1)感觉阶段:个别属性,稳定反映如:无脊椎动物(2)知觉阶段:复杂变化,整体反映如脊椎动物(3)思维萌芽阶段:借助表象和概括,解决复杂的问题如灵长类动物(三)心理的实质心理的物质基础——大脑1.脑结构与心理活动正常的大脑功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脑结构完整性受到破坏,势必导致异常的精神活动与行为表现。额叶受损——认知能力受损丘脑受损——记忆损伤2.脑神经化学与心理活动多巴胺及其受体功能活动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3.脑可塑性与心理活动脑的结构与化学活动处于变化之中,具有可塑性心理活动内容—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客观现实是“原材料”,人脑是“加工厂”如野生儿的研究:狼孩、猪孩人脑主观能动反映人的心理与现实是互动的心理的实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应二、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也称精神健康,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心理健康含义不同。是一相对概念,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没有绝对界限,都属于正常范畴,只是水平高低不同。是一种持续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自我意识及自我导向,能正确地评价现实,对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能应对日常生活的压力等(二)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如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脱离现实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如愉快事情表现愤怒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如平时内向的人突然异常热情(三)心理健康的标准(十条标准)1.心理活动强度2.心理活动耐受力3.周期节律性4.意识水平5.暗示性6.康复能力7.心理自控力8.自信心9.社会交往10.环境适应能力三、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一)心理问题概念心理问题是由现实问题引起,近期发生,持续时间不长,内容相对局限,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