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2、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4、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5、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既写作上的特点)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8、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9、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10、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我的感悟:1、学习要勤奋2、求师应诚心3、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11、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2、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吕蒙启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勤能补拙,学能治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13、想一想,你觉得是何种理由促使作者写了这样一篇赠序?(原因有三:马生的德才兼备;作者的爱惜人才;同乡之情。)14、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写出自己成年之后求学的艰难的?(各用四个字概括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15、你如何看待文中“乡之先达”的教学方法?开放性试题,赞成或反对都可以。但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正面)需要这样的严格的老师,因为严师出高徒(反面)这样的教学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业。16、作者对老师的态度是“俯身侧耳以请;或遇起叱咄,色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对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答:这是中国旧式教育的普遍现象。其中有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和老师平等交流,甚至可以激烈的讨论。因为老师也不是圣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17、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18、写出有关“勤学”的诗句、名言和事例勤学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勤学事例:唐朝李白铁杵磨成针西汉匡衡凿壁偷光名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19、“卒获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