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与角》教学设计718614定边县红柳沟镇学区张艳芬一、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三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24页至25页)。具体内容为: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在操作活动中感知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与灵活应用的能力。二、设计思路:1、教学指导思想依“高效课堂”在我县的全面实施,以及根据我校推广的“三维四步”教学法,“四段一评”高效快乐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和我校结合实际打造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新课标“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指导。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与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让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活动角,使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旋转的过程中角的变化,并让他们摆出经过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已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整个教学设计我是按照以下三点要求来写的: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这节课从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到认识平角、周角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在操作活动中自己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发现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达到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的目的。②、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中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比如:折扇、钟面、倒立、双臂侧平举等等。这些动作、物体都能从生活中发现到,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③、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其中,交往意味着关系的平等和主动的参与,互动意味着民主的对生活与合作的建构。在本课中,学生之间合作了两次,一次是讨论平角是不是角。还有一次是合作探究平角、周角与直角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共同的讨论、研究,大家得到共同的发展。2、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它是在学生自己旋转活动角的过程中观察、比较,根据自己的直观体验,感悟旋转的幅度不同,所得到角的形状与大小亦不相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直接切入主题,让学生自己制作学具,并进行首次旋转,在群体对比可以不同,重现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之后通过教师的巧妙设疑,激起学生继续旋转探究的欲望,并在二次操作中获得深层感悟,建立平角与周角的表象。通过两次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与过“钟表的探密”活动将教学升华,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情感。3、教材分析:在此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与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在开展活动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并让他们摆出经过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包含平角与周角的图形,因此,在学生认识平角、周角后,安排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他们说说其中的角,对进一步巩固他们对平角、周角的认识有较大的帮助。学生在说平角或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或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立柱形成了平角。当然,除了教师提供一些图片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平时看到的平角与周角,以拓展他们的视野。4、学情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的自觉性上已有所增强,观察事物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就学习兴趣而言,仍以间接兴趣为言主,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还不太强,需要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需要加强学法指导,以便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掌握知识的同时,各方面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创新意识也日渐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