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经济增长理论第十章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研究中心实际就是经济增长问题。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则是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形成的,它研究国民收入的长期增长趋势,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长期化与动态化。本章主要介绍现代宏观经济学中几种重要的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现状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现状早期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亚当斯密《国富论》中论述了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本积累使劳动者人数增加,是一国真实财富与收入增加的途径。–大卫李嘉图也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熊彼特关于创新与企业家重要性的论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一)20世纪40—50年代,建立模型–背景:各国经济高速增长。需探索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途径–代表:哈罗得、多马、索洛、斯旺、卡尔多(二)60年代,分析影响因素–背景:50年代以来,各国增长了,美国落后了–代表:丹尼森、库兹涅次(三)70年代,研究经济增长极限–背景: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社会问题也开始出现–代表:麦多斯(毁灭论)、米香(代价论)(四)80年代,知识外溢长期增长模式技术是经济增长模型的内生变量代表:罗默(五)9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制度也是内生变量代表:科斯、诺斯、斯蒂格勒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第一节经济增长概述第一节经济增长概述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二、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三、经济增长的决定:生产率及决定因素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一、经济增长的含义库兹涅茨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这个定义包含三个含义:第一,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经济增长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第二,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只有依靠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才是可能的。第三,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只有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适合于经济增长的需要,技术进步才能发挥作用,经济增长才是可能的。二、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二、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从上述定义出发,库兹涅茨总结出了经济增长的六个基本特征。第一,按人口计算的产量,人口以及资本形成的高增长率。第二,生产率本身的增长也是迅速的。第三,经济结构的快速变革。例如由农业转向非农业,由工业转向服务业也是很迅速的,生产规模的变化,单个私人企业转向全国性或跨国公司等。第四,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表现在社会城市化和移风易俗上。第五,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经济发达国家要向其他国家争取市场和原料。第六,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人均产出水平有很大差距。经济增长研究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经济增长研究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用实际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来来衡量。衡量。经济增长作为长期趋势取决于一个经济的总经济增长作为长期趋势取决于一个经济的总供给能力,这种总供给能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供给能力,这种总供给能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一个经济的于一个经济的制度制度、、资源资源和和技术技术,这些就是,这些就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前提,资源和技术是经济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前提,资源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增长的源泉。三、经济增长的决定:生产率及决定因素(一)制度与经济增长(一)制度与经济增长制度就是多人社会中促成合作的行为规范或制度就是多人社会中促成合作的行为规范或游戏规则。游戏规则。它能够带来社会财富的增量,所以制度可以它能够带来社会财富的增量,所以制度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的资本。“制度是重要的”。被视为一种社会的资本。“制度是重要的”。诺斯:“增长的路径依赖”诺斯:“增长的路径依赖”(二)经济增长的源泉(二)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