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读《乡关何处》有感 VIP免费

读《乡关何处》有感 _第1页
1/3
读《乡关何处》有感 _第2页
2/3
读《乡关何处》有感 _第3页
3/3
读《乡关何处》有感读《美人何处》有感高中时同桌介绍的一本《人生若只如初见》让我认识了安意如,以细腻深入的古典诗词赏析独树一帜,影响广泛。她像是一个拥有避世之心的修行者,用本来看似平凡的文字拼凑出一个隐居自在的世界,给仰慕古典诗词很久但无法更深入了解的我打开了一扇门。《美人何处》是一本品读历代佳人的倾城际遇的书。“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没人的形象在古典文学中是寄托情怀的重要载体,因为美人之美代表了人世间所有最高洁的事物,也因为美人之脆弱易损所蕴含的无常之感。历史中,总有些女子的作用,被刻意放大。一个王朝腐朽到无可救药的时候就会安排一个掘墓人上场,让他自行了结。但是一场大戏不能只有一个男主角,一个人干活太辛苦,女人,一定要有女人来帮衬才精彩。还是遥远的伏羲女娲的蒙昧里,就已经衍生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曼妙。姬宫涅和褒姒,无疑就是其中一对,或许,还是格外引人注目的一对。她不给他一个笑,却替他担了“祸水”之名。他偏给她一个玩笑,待我拱手江山讨你欢。如此为她负上亡国谥号。却各自心甘情愿。褒只是她的出生之地,姒不过是她的姓。历史留给女人的空间总是局促,像一场腾挪不开的舞,低眉敛袖。即使是一瞬间的张扬,也往往因不可考的姓名、生卒、家乡而零落的一片清净。褒姒似乎已是女人里的幸运儿,她多多少少有姓和籍贯,甚而有段身世。褒姒的传奇开始于周宣王时期,也就是周幽王的爹,当时有童谣:“月将升,日将没;弧箕,几亡周国。”人人虑有变,未知应在哪里。宣王闷闷不乐,回到宫中听人奏道一位前朝宫女怀孕多年产下女婴,心知有异,招来询问。老宫女说夏桀时,有龙降于王庭,自称褒城二君,桀收龙涎藏之。到了先王时不第1页共3页慎打翻木椟,龙的涎沫流于王庭而变玄鼋,当时还是小女孩的她踏足其上,心有所感而受孕。为怕王怪罪,女婴已丢弃。这当然又是鬼话,是为了说明褒姒是祸国妖物而敷衍出来的履历,不足信也。唯一可以相信的是褒姒是个弃婴,后来被褒城一户姓姒的人家收养。彼时的褒城,是今日陕西汉中的一片土地,以今日汉中与西安的距离,已难衡量褒城对国都镐京的遥望。总之,就在离国都不远的地方,就在周幽王登基三年的时候,褒国战败了。十几岁的养女褒姒,被氏族首领当做赎罪的礼物,献到宫廷来。这一年,正是公元前779年。褒姒缓缓走进周王宫的时候,距离周朝开创已有两百多年。不是周的每个君王都有周文王的仁厚、周武王的霸气,他们甚至没有了周穆王的浪漫。朝中没有了周公、召公这样的贤臣,就是有也不得重用。于是,周的衰败已慢慢铺展开来。这就像历史的一个大转盘,夏有姒履癸,商有伊帝辛,周有姬宫涅,三个末世之君有相似的荒谬,直让人怀疑他们彼此是不是互为前世今生。你看,桀的身边有喜(音末),纣的身边有妲己,而幽的身边,有了褒姒。而这三个女人到达各自男人身边的途径,也奇迹般地神似,都是通过战争。桀伐有施氏,得妺喜;纣征有苏氏,得妲己;幽讨有褒国,得褒姒。他们的相遇,似乎已经暗示着结局,他们将来的离散也会因为战争。从此周幽王爱上了这个不爱笑的美人,他只看见了她容颜姣好,身姿妖娆,却不晓得她淡漠的容颜后藏着怎样的悲苦前因。书中提及的造琼台、制美裳,鸣钟击鼓、歌舞觥筹,但永远不要过于相信文字,书中记载的可能不是真相,而是后人的铺陈。奇怪的是褒姒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即便幽王为她废掉了家世显赫的申后和太子,立她的儿子伯服为儲也不能使她喜笑颜开。一个不爱笑的女人,往往对很多事都不会太热切,“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像是她的骨血。这一切就貌似那个叫姬宫涅的男人一厢情愿的热情罢了。褒姒的冷在古往今来的帝妃中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即使第2页共3页是同样美艳的妺喜和妲己,或多或少在面对皇帝时都免不了笑脸相迎。而她的冷像是一堵冰墙,将幽王隔离在外,只触得到冰凉。面对忧郁冷淡的褒姒,若不考虑两人身份上的差异,姬宫涅可以看做褒姒的奴隶,再三殷勤探问,都只有一句“妾无所好。”再为为何不笑,褒姒高傲回应“妾平生不笑。”于是这个男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读《乡关何处》有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