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心律失常心脏传导系统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顺序的异常。心脏传导系统由负责正常冲动形成与传导的特殊心肌组成,它分为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普肯野氏纤维网等几部分。窦房结是心脏正常窦性心律的起搏点,位于右房,结间束有前、中、后三支,连接窦房结与房室结,希氏束为索状结构,起自房室结下缘,穿越中央纤维体后,行走于室间隔嵴上,后分成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后分支。左右束支终末部分呈树支状分布,组成普肯野纤维网,潜行于心内膜下。心律失常分类一)、激动起源异常1、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过缓、不齐、停搏。2、异位心律:被动性:逸搏与逸搏性心律(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主动性:早搏(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阵发性与非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扑动与颤动(房性、室性)。二)激动传导异常•1、生理性传导异常:干扰与脱节•2、病理性传导异常:窦房阻滞、房内阻滞、室内阻滞(左、右束支及分支阻滞)。•3、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窦性心律失常正常心律为窦性心律,特点为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R间期大于0.12s;正常频率是60—100次/分。1、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频率>100次/分,(儿童1岁以内超过140次/分,1—6岁超过120次/分)。频率多在100—180次/分之间。可以伴有继发性ST—T变化。2、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频率<60次/分3、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节律明显不规则,在同一导联上P—P间期相差大于0.12s,常与窦性心动过缓同时发生。4、窦性静止又称窦性停搏。窦房结不产生冲动,心电图上表现为较正常P—P间期为长的时间内无P波发生,或P与QRS波均不出现,长的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由于窦房结或周围组织病变、导致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病人多与心动过缓有关。心电图表现为:1)持续而显著的心动过缓(50次/分以下),且非药物引起;2)窦性静止与窦房阻滞;3)明显窦性心动过缓而出现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称心动过缓-过速综合征,4)如病变同时累及房室交界处,则窦性静止时,可不出现交界性逸搏,或同时出现房室结区传导障碍,称为双结病变。过早搏动又称期前收缩,期外收缩、简称早搏。其共同特点是:提前出现的一个或两个异位节律,常因干扰下一心动周期的正常心律而出现一段较长的代偿间歇,少数出现在两次正常节律之间,称插入性早搏。每分钟早搏多于5次者称为频发早搏,如1次正常+1次早搏或2次正常+1次早搏,如此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称二联律或三联律。同一份心电图中出现二个或二个以上部位早搏称多源性早搏。房性早搏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略有不同,P’-R间期≥0.12s,QRS一般呈室上性,代偿间歇常不完全(早搏前后二个窦性心搏间隔时间短于正常间期的2倍)。部分早搏P‘后无QRS波群,有时提早的P’波与其前的T波融合不易辨认,称房早未下传。P‘-R间期可延长,如P’波后的QRS波群变形增宽,称房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室性早搏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QRS时限>0.12s,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有完全代偿间歇。早搏的QRS波群前无P波。异位性心动过速是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强或折返激动引起的异位心律(连续3个或3个以上),常见的是阵发性心动过速,有突然发生、突然停止的特点,心室率快而整齐,发作时第一个波为早搏波,终止后有代偿。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率在150—240次/分,节律绝对匀齐,QRS波群呈室上性。临床上以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率在140-200次/分,QRS波群呈室性波形,其时间>0.12s,并有继发性ST-T改变,心室律基本匀齐,有时可见保持固有节律的P波融合于QRS波的不同部位,遇合适机会,P波可以下传激动至心室形成“心室夺获”。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又称加速性房性、交界性或室性自主心律,其频率比阵发性心动过速慢。交界性频率为70-130次/分,室性频率为60-100次/分。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