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设计者张凌志教材分析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学情分析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但是本段史实线索清晰,学生学习起来难度不大;只是在对“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理解方面有些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马关条约》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对《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进行对比,难点即可突破,理解起来较容易。课标要求1、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2、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歌曲和录像片断,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学生通过教师启发和讨论探究,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能够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调动思维的灵活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等问题,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维护国家统一。重点难点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难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马关条约》的影响。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教法与学法1.层层设疑,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2.精讲精练要体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播放《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学生看课件演示,欣赏《七子之歌·台湾》学生融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1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板书)[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日本:急于扩张,制定大陆政策----必然性中国:统治集团腐败,国力衰弱----可能性列强:默许、纵容的态度----催化剂朝鲜:1894年爆发东学党起义----契机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1894年7月,丰岛战役。1894年9月,平壤战役。鸭绿江边燃起战火。学生回答:日本(太阳为国旗)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倾听并回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的国力,以加深理解。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生回答:吞并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学生回答是必然的。学生看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