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说明:1.教案首页中各栏目内上下尺寸可自行调整。2.教案首页后续页用河南科技大学教案专用纸书写,或使用A4纸打印。课程名称:免疫学计划学时3授课章节:第六章补体系统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补体、补体系统的概念,补体的命名,补体系统的组成、基本特征和生物学功能;2、掌握补体系统激活的经典途径、MBL途径和替代途径的过程、特点和异同;3、了解补体激活后的生物学效应。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补体系统激活的经典途径、MBL途径和替代途径)第三节补体激活后的生物学效应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补体系统激活的经典途径、MBL途径和替代途径的过程、特点和异同;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讲课,多媒体作业与思考题:1、补体及补体系统,补体的命名。2、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特点。3、三种激活途径的异同。4、补体激活后的生物学效应。第六章补体系统第一节概述一、补体与补体系统19世纪未,在发现体液免疫后不久,Bordet即证明,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由于这种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complement,C)。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补体并非单一分子,而是脊椎动物和人血清中的一组不耐热,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溶血作用。包括4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因而将参与补体激活的各种固有成分以及调控补体激活的各种灭活或抑制因子以及分布于多种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合称为补体系统(complementsystem)。补体系统含量相对稳定,与抗原刺激无关,不随机体的免疫应答而增加,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可引起改变。补体系统是机体固有性免疫的重要效应机制,也是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机制之一,补体广泛参与机体微生物防御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效应系统。二、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一)组成补体系统是迄今已知机体内最复杂的一个限制性蛋白酶解系统。根据各成分在补体活化中的生物学功能,可将其分为三类:1.补体的固有成分: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成分(C1,C4,C2);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成分(D、B因子);参与MBL途径的成分(MBL,丝氨酸蛋白酶);末端通路成分(C3;C5-C9)2、(参与调节的成分)调节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结合的形式存在,有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H因子、I因子、P因子和S蛋白等;3.补体受体:如CR1-CR5、C3aR、C2aR、C4aR等。(二)命名1.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用“C”表示,按其发现的顺序分别称为C1…C9。2.替代途径的补体成分以因子命名,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3.补体调节蛋白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等。4.补体受体,则以其结合对象来命名、如C1qR、C5aR。5.当补体成分被激活时,则在数字或代号上方加一横线,如Cī。6.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7.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加英语小写字母“a、b…”表示,如C3a,C3b等,通常a为小片段,b为大片段。三、补体的性质1.补体蛋白多为糖蛋白(多数为β球蛋白,少数为几种属α或γ球蛋白)。2.补体一般以无活性形式存在于血清中。3.补体各成分有不同的肽链结构,相对分子量[25kDa(D因子)~400kDa(C1q)]和在血清中的含量(C3含量最高,D因子最低)差异很大。4.某些补体成分对热不稳定,许多理化因素都能破坏补体(56℃,30分钟即可灭活,61℃2分钟即可灭活,室温下24h灭活,0-10℃可保存3-4天,冻干保存3年左右;许多理化因素,如紫外线、机械振荡、酸碱等都能破坏补体)。5.补体成分在动物体内含量稳定(占血清蛋白总量的10%左右),不受免疫的影响。6.补体作用无特异性。(可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发生反应)7.体内多种组织均能合成补体蛋白,但肝细胞(C3、C6、C9和巨噬细胞(C2、C3、C4)是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8.与其它血浆蛋白比较而言补体代谢快,血浆中的补体大约每天更新一半。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在通常情况下,补体多以非活性状态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清或体液中,补体系统的激活是指补体各成分在受到激活物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