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战略主题深入人心,自觉化为行动于漪◎由于理念上的陈旧、落后,种种因素的制约,很多地方、很多方面,并未做到“优先”。有些还是跟着做一点,有些还要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挪作他用。薄弱学校本可不薄弱,师资队伍本可更稳定提升,但由于“优先”不到位,而矛盾凸现。◎教育究竟怎么啦?孩子求知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哪儿去了?许多有识之士为此忧心忡忡,寻觅解脱困境的良方,但往往局限于某个层面,某些问题,难收解套之效。◎理念指导实践,教育改革发展是庞大的综合工程、系统工程、复杂工程,对教育的战略地位、战略主题、教育本质、育人规律等须有相当的共识。这种共识不仅在教育内部,在教育外部,家庭、社会,同样需要广泛宣传教育,具有正确的育人观,尽量不做违背教育规律,乃至见利忘义之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从教育角度绘就了强国富民的蓝图,内容厚实,语言铿锵,充满活力,洋溢希望,读来振奋人心。这标志着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规划纲要》从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到保障措施,无不显现当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奋斗目标、发展方向、有效措施,针对教育现状中存在的种种矛盾,从教育理念、制度创新、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明确任务,集中智慧,寻求共识。既回应亿万群众对教育的热切盼望,又遵循和彰显教育自身发展的育人规律。《规划纲要》亮点聚集,是今后十年教育长足进步、创造辉煌的指针。别的且不说,单是优先发展与战略主题的确立就令人感动不已。《规划纲要》开宗明义,说明制定本纲要的依据和目的。它的依据是党的十七大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目的是“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邓小平同志的谆谆教导。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这段讲话既深入浅出,又尖锐深刻,把抓教育定位在“有战略眼光的一着”,这是前所未有的。战略不是具体的某些战术,它影响事业的全局,把教育和人才资源、建国大业紧密连在一起,扫除了许多人不重视教育的糊涂观念,增强了教育工作者的无比信心。随着建设事业的推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紧迫需要,人们对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越来越深刻。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一再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但是,由于理念上的陈旧、落后,种种因素的制约,很多地方、很多方面,并未做到“优先”。有些还是跟着做一点,有些还要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挪作他用。薄弱学校本可不薄弱,师资队伍本可更稳定提升,但由于“优先”不到位,而矛盾凸现。正如《规划纲要》中指出的:“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针对这种状况,《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贯串于整个文件之中,反复加以强调。序言部分指出:“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始终坚持”,斩钉截铁,表达了巨大的决心和非凡的勇气。总体战略中的工作方针,第一句就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阐明这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一句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