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能全面的看待学生,就会看到希望江惊回首班主任工作,我感触颇深,有几分劳累,几分收获,但我认为做班主任是不乏味的、是充实的。现就本人的一个教育案例来和大家交流一下:案例:牟某某,该生狭隘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对学习厌倦,从不按时完成作业,对自己放任,对同学攻击,和老师对抗。但该生头脑灵活,是个可塑之才。记得在一次课上牟某某玩玩具时把桌子弄翻了,当时我感觉火从心生,本想大声斥责,但当我看到牟那倔强的脸上透几许害怕的表情,我心软了说道:“还不快点把桌子搬起来!”,让我吃惊的是他居然不领情,一动都不动。一股倔劲早已写到了脸上,两只小拳头握的紧紧地,看来他是要和老师对抗到底了,如果我还坚持让他扶起桌子,他势必要和我发生冲突。不行,我必须找个台阶给他下,但又要维护班集体的纪律尊严。于是我马上对他的同桌说:“你帮他把桌子扶起来,看看哪里损坏了没?”还特意补充一句“损坏公物照价赔偿!”就这样平息了这场尴尬。课下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想听听的想法。他闭口不谈。我才猛然发现自己犯了大忌,一个长期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怎能相信老师,更别说是向老师说心里话了。但我坚信我一定能用我的爱心和耐心去撬开一个孩子紧闭的“心门”。为了缓和气氛。我看了看他:“你能帮老师倒杯水吗?把杯子的凉水倒掉一半再加些热的”。这回他很认真的照我的说法做了,我接过水杯喝了一口说“嗯,还不错,不冷不热!看来你在家里一定经常帮爸爸妈妈倒水是吧?”“我爸爸妈妈?哪见得着他们的人影……”总算让他开口说话了,我为我的耐心,开启了一位受歧视受冷落的心而高兴。我就这样陪着他聊起了他的家庭生活。从他的话语中我读懂了一颗受伤的心,回想起他往日一系列的不良行为,那一切都是在情理之中,想想一个长期得不到关爱的孩子势必产生心理认知偏差。其实这个孩子很自卑,心底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我庆幸我的理智,没有以粗暴地方式再次伤害到他。我耐心的听他诉说完“遭遇”后,认真地告诉他“老师其实很喜欢你,老师知道你很棒,常有很多题目同学都想不出来的,你会。”我发现此时的他眼里又一次闪现出一丝惊喜。随后他主动承认了错误。对于他行为我们私下约定还是得罚:1、“罚”下次语文考试过60分,2、罚每节语文课回答1个问题。其实说是“惩罚”实则“激励”看似“惩罚”实是“给他表现的机会”。他满口答应了。就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他从新拾起了信心。从那天之后他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日常行为习惯好了很多,但还会犯些小小的错误,每次我都没有简单的粗暴的对待他,而是与他说理,让“他感觉还这样就有愧于老师”就这样我用我的爱、耐心开启了他自省自悟自悔自律的心扉,将我的教育期待变成现实行为。如今他已然成为了我班一位名副其实的中等生。经历过这次事件,让我从新反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职责是什么?对这样一位“恶贯满盈”的学生,常常被许多老师简单化“处理掉”,以为几次体罚就能让他痛改前非;即使是说服教育也被简单化了——你知道错了吗?以后改正,草草了事。特别是一旦学生旧病复发,就以为“朽木难雕”,一怒之下,放弃不管。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应该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要学会“透视学生”理智地全面看待学生的一切,不能凭主观臆断,要学会用“复眼”给学生作立体式的成像,既看到缺陷缺点,更看到优点长处,这样既能树起自己育人的信心,也能振作学生的信心,从而找到合理甚至精妙的育人支点和途径。班主任能全面的看待学生,就会看到希望,就容易唤醒自己对学生的尊重,从而赢得学生对你的尊重,建立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