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设计者:黄锦琼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学重、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点1: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深究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点1: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讲生活中的一则实例,让学生谈感受。曾有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自己三岁的儿子正从自家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下子从很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员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位母亲从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过去,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2.揭示课题。了不起的母亲瞬间爆发了超常的爱的力量,避免了惨祸的发生,拯救了孩子。当地震灾害突然降临时,父爱又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呢?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由课题的哪个词引起了你的关注?你想到了什么?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1(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1.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落实教学点1:1、请写出文中出现的描写父亲神态、动作、外貌的词语。2、说说:如果你是阿曼达,在废墟下回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希望也能像原文那样生动细腻。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1)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2)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队长、警察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3)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4)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2第二课时教学点2: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深究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教学过程: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和年仅7岁的儿子靠着互相坚定地信念,坚持了38个小时,终于在一片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14个同学,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3.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感悟以下语句:(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