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式”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合作性与生成性的双边活动,也是通过师生共同对话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觉得有必要一直倡导用问题贯穿语文教学全过程以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合作探究中,完成教材的解读并转化为语文能力。追问的优势,在于启发学生再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追问意识,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高层思维能力。追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什么是追问?我认为就是在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针对语文教学课堂来说,追问就是围绕教学总目标,设置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将系列问题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进行巧妙的衔接穿插,并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追问,从而形成严密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流程。首先,在具体的语文课堂追问式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强调自己的问题意识,然后能通过自我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的问题是围绕教学中心目标而设置的,是主线,是启发引导,因此问题要有价值,要少而精;学生的问题是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的作用就是组织、引导、启发,将众多衍生的新问题准确判断,并迅速纳入与主线丝丝入扣,以推动主线问题环节深入进行,使课堂主线分明。其次,问题设置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1.假设式提问,如在《致女儿的一封信》的课上我提出:“如果让你和父母谈论爱情是什么的话题,你会怎么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再如“在《智取生辰纲》里,如果天气不那么炎热,吴用等人又该如何智取?”这种问,似虚而实,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2.反问式提问,如“以黛玉的性格和学识,为什么会不厌其烦的教香菱学诗?”这种提问是对问题的认可与强调,也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3.设问式提问,即教师自问自答,如“既然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会只为自己的疾苦而悲吗?……自然不会。”这种问需要将重音读准,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却不需要展开深入讨论;4.一般性提问,既有问题的引入,如“你对小说的知识了解多少?”又有对问题的追问,如“你怎么忽然产生了这样的感觉?”。再则,“由现象到本质”的问题在教学上就比“由本质求现象”的问题有效的多。如问“在文学作品里,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是指……,你举几个例子看看”,就远不如这样问:“上面几首诗,都有动也有静,那么读完全诗,给你的整体感觉最终是静还是动?(学生答‘静’)明明有动啊,你怎么会感觉是静,你觉得合理吗?……如果这也是艺术手法,你觉得该叫什么手法好?(学生归纳‘以动写静’)”这样效果更好。在追问中,我还力求注重三个意识:1.生成意识,用大问题贯穿课堂,并尤其关注问题生成性;强调问题间环环相扣,自然过渡,不露痕迹,使课堂充满思辩性,逻辑性;2.规律意识,我习惯于将知识上升成规律,然后用具体的例子做实证;3.归整意识,喜欢调动学生的原感知,整理学生的零散思维与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这样可以使学生感觉,教师所想给予他们的一切,都原本存在于他们的大脑里,我只是帮助他们整理了而已。这样就调动学生的原感知原思维,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将规律灵活运用于实际操作中而形成一种语文能力。最后,在实施“追问式”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教师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学生主体性。语文课堂教学就是个对话的过程,追问,其实也就是对话,只不过它是层次较高的思维对话。因此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问题是针对学生的基本能力有层次地设置,新问题也是学生在思考中自然产生,也要在与学生思维碰撞中自然解决。(二)。知识系统性原则。追问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设置的问题,是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置的问题,这些问题连贯起来极大,其实就是系统知识或者系统知识的一个大环节;另一类就是在既定设置的问题中自然产生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学生的疑难,也自然是系统知识的一部分,教师要有高超的应变能力与迅速的判断能力,能立刻判断出哪些是这个系统知识中学生疑而需要解决的,并将这新问题尽快不着痕迹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流程中。(三)。情感驱动性。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