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机之源巨福基点校温秀清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目,是一门培养和训练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同时,它也是趣味性、抒情性较浓,教育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为了要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真正有所提高,甚至发展更好,那我们就得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其是否得以延续,完全取决于三个方面:一、老师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来;二、老师是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容,让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真正得到提升;三、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否得到突破。文章的重难点主要体现在一些难以理解的句段中,尤其是一些表达比较含蓄的句子,仅凭老师口头讲解叙述,学生是很不易理解的。如果是他们认为很难的句子,又没有好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的话,那他们将不会继续关注这些句子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而文章的重难点就无法得到突破,文章也将失去它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我们说教书重在育人,如果连最根本的教育意义都没有了,那它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再者,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12岁左右。通过对学生长期的观察,我发现:他们一放学回到家,就打开电视看动画故事,可见他们对故事特别感兴趣。由此,我得到启示:何不将语文教学故事化,寓表演于教学之中呢?这样不仅让学生觉得轻松好玩,效果一定很佳。而且我想老师也一定不会有累的感觉,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来了个教学方法大革新,毅然改变了以往呆板无趣的教学模式,给语文课堂注入生机,让故事和表演贯穿于整个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最爱。于是,我开始试着按照自己的新思路进行教学。首先,我要学生下来搜集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较长的,而且搜集范围越广越好)。在上每堂语文课前,让他们轮流讲一个故事,下面的学生要认真地听,讲完后要求下面的同学做出精彩点评(要求从多方面点评)。这样一来,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听力能力和评估能力。而且我想,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他们不仅会积累更多的好词佳句,也从故事中学到很多的表达方法(因为我认为一个故事就是一篇好的文章),从而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更重要的一点是激发了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每当我在某堂课忘了让他们上讲台来讲故事的时候,学生会很不高兴地提醒老师说:“这堂课该某某某讲故事了。”由此可见,学生的表现欲也同时被激起来了。学生有了强烈的表现欲,这就是一堂语文课很好的开端。[上课前,我会做一些准备工作:首先将文本联系时代背景编成一个小故事,按照故事文本的需求,每次安排一定的人选排练故事内容(当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生的故事讲完之后,紧接着学习新课。首先,老师口头将文本故事讲给大家听,进一步训练他们的听力能力(现在,小学中高年级要特别重视听力训1练,因为每单元测试卷上都有4----5分的听力题)和激趣。学生排练的故事要么一开始就上场表演,要么中途或者在课堂教学的拓展环节才展示,有必要的话,可以多次展示(比如某个环节学生还没有彻底弄懂的情况下,通过再次展示故事的某个片段,帮助学生加以理解),这要根据整堂课的需求及文本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决定,要适时展现才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透彻理解和对课文所蕴含的道理的深刻感悟。通过长期这样的锻炼,不仅部分学生的表演天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培养了他们的特长,而且不太擅长于这方面的学生的表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让他们享受到了表演所带来的乐趣,表演兴趣也得到了培养,以至于他们对读文章的语气、语速也掌握得很好,对于感情朗读简直不是问题(因为任何一场精彩的表演都会涉及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速语气等多方面,而这些方面在排练节目时,老师都会认真地加以指导)。下面,我就以实例来对这种教学方法加以说明。如:《七步诗》一文的教学。学生难以攻破的问题应该是无法把豆萁与豆子之间的关系与曹丕、曹植俩兄弟之间的关系自然地联系起来,从而无法体会诗中曹植要表达的强烈的痛苦、伤心难过以及内心极度愤懑的思想感情,也就无法激起学生对曹植的悲惨遭遇的同情。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