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癌性疼痛的综合治疗1980年英国NAPP公司发明Contin技术,使吗啡广泛用于止痛成为可能。1982年意大利米兰,成立WHO疼痛治疗专家委员会,提出“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并在欧洲多个国家进行试点。1984年在日内瓦召开“癌症疼痛综合治疗会议”,在世界范围推广“三阶梯止痛原则”。1986年WHO以23种文字出版《癌症疼痛的治疗》。1991年卫生部《关于在我国开展癌症三阶梯治疗的通知》,1993年制定我国“癌痛治疗指导原则”,1994年第一次颁布《癌症病人申领麻醉药品专用卡的规定》,1997年全国性癌痛治疗情况调查,1999年~2000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完成全市临床医生麻醉处方权考核,全国麻醉品非注射剂供应实行“备案制”,2002年重新修改《麻醉卡》规定麻醉药品控(缓)释制剂处方一次不超过15日量,同年我国吗啡用量达211Kg。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当今医院已进入无痛的时代。建立无痛医院,确立无痛观念是为现代化医院应当追求的目标,也是开办医院的必备资质。漠视疼痛,容忍疼痛的医院不是21世纪的医院。对患者疼痛漠视的医生是一个缺乏良好医德的医生,不能驾驭疼痛的医生是不称职的医生。因此,作好癌性疼痛的综合治疗工作,不仅是现代医学的基本功——重视疼痛,控制疼痛;也是对肿瘤工作者的基本要求——研究癌痛,战胜癌痛。一、癌性疼痛(一)疼痛的定义国际疼痛研究会认为,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有实质上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永远是一种主观感觉。“患者说痛,就是痛,患者说有多痛,就有多痛”,疼痛应该是患者所说的那样,而不是医生所认为的那样。(二)癌性疼痛的特点特殊人群:发生在走到人生最低点的人群,身患恶性肿瘤,经受死亡前漫长的精神、肉体折磨,高度紧张、疲惫,经济拮据,沮丧、抑郁。慢性持续性:如影随形,伴随整个病程。爆发痛:严重难以忍受。难治性疼痛(神经源性,神经病理性):发生率高,患者处于剧痛之中。(三)疼痛对癌症患者的影响痛不欲生的感觉使患者失去尊严,失去生活信心,自杀率提高;坐卧不安的感觉使生活全无乐趣生命失去意义,严重影响生存质量;持续疼痛使患者本人和亲友难以正常生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疼痛使人免疫能力降低,癌症扩散加速;疼痛使人情绪低落,抑郁难以接受正常治疗。二、癌症致痛的机制(一)发生癌痛部位的比例软组织(肌肉等)45%,骨35%,内脏33%;神经病理性34%;原因不明6%。1/3以上患者有2个以上部位疼痛。(二)癌症致痛因素多种因素构成,其中肿瘤直接侵犯、肿瘤组织产物的刺激、转移灶(骨、肝、肺转移)、神经(损伤、水肿、受压等)及治疗(手术、介入、穿刺、放疗等)等占90%左右;原因不明占8%~10%。(三)感觉伤害性刺激当组织细胞受到各种原因的损伤后,会刺激人体内环境产生更多的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合成增多会刺激感觉神经末梢产生感觉伤害性刺激,这种刺激沿感觉神经向上传导,产生疼痛的感觉。(四)目前癌症致痛认为有三种机制1.癌症发展所致疼痛癌瘤侵犯神经;癌瘤侵犯管腔脏器;癌瘤侵犯脉管系统;癌瘤侵犯骨髓;癌瘤本身分泌致痛物质。2.癌症治疗后疼痛手术后疼痛;放射治疗后疼痛;化学治疗后疼痛;心理因素。疼痛是人的不愉快的感受,以前忽略了心理因素的存在,而患者因忧郁、焦虑等都可能加重对疼痛的主观感受。3.合并慢性疼痛性疾病合并慢性疼痛性疾病是指患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基础上患癌症。三、癌性疼痛的临床表现癌痛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癌痛不仅对机体产生影响,同时对社会产生影响。包括对病人心理的影响和对机体生理的影响等。(一)癌性骨痛癌性骨痛是临床常见的癌痛之一,产生骨转移性癌痛的原发性肿瘤依次为:乳腺癌、支气管癌、食道癌及颈部癌。(二)癌性盆腔痛占总癌痛的11.4%,多见于直肠癌、盆腔妇科肿瘤及腹腔肿瘤。(三)癌性肝痛原因是肝被膜牵张,如果瘤体出血或坏死,疼痛可突然加剧。(四)癌性肠痛腹部及盆腔肿瘤压迫、粘连,侵蚀平滑肌、静脉、淋巴管或自主神经,或引起肠梗阻时均可产生癌性肠绞痛,癌性肠痛的部位通常在脐周或上腹部。(五)癌性胸痛发生率约占12%,多为支气管癌和乳腺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