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小白船》案例分析永和乡庞湾小学庞晓慧一、问题描述新课程的实施与普及给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原本有些单一的课堂变得生动,但不得不承认在这热闹的表象之下却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教师们竞相开出别出心裁的公开课,以展现自己的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才华,而常常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第一关键对象的作用。时代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张扬以空间,个性已成了21世纪的代名词,每个人都追求着个性,当今的学生可不像以往一样只会让老师牵着走,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甚至在公开课中他们也会毫不收敛地展现着另类的个性,可我们教师却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教学时常常一味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教学情景中而较少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二、案例描述及分析:课例《小白船》教学目标:1、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有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2、2、发展音乐听觉和记忆,通过听唱形式学习歌曲。3、3、在节怕、分句结构、歌曲与器乐形式、中外间乐风格等的比较中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情绪表现,感知音乐要素。4、教学准备:5、1.教材选自《九年义务教育教材》音乐第六册尹史荣作曲的《小白船》。2.一张满月和一张弯月的图画。6、3.奥芬巴赫的《船歌》(选自歌剧《霍夫曼的故事》)。4.自制的一支“活动音符”(用一根竹棒在共顶端粘贴一个和黑板+上五线谱符头同样大小的圆片,表示间符)。我用一个教学研究课例,试图发掘教材内涵,加大教学容量,为学生创设多种形式的审美体验通道。具体做法如下。1、看图说月亮教师出示满月和弯月的图画,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吗?”学生争先说了中秋节吃月馐和关于玉兔、桂花、嫦娥奔月的传说,等等。教师赞赏:“同学们知道得真多。大家知道吗,毛主席写过的一首有名的诗词也借用了我们的民间传说。说的是两位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他们轻轻扬扬地飞到了天上,这时”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在万里长空为烈士他们献舞,多么美好的想象啊!好,现在我留一个课外作业,请同学每人回去收集一个或者自己创编一个关于月亮的美丽故事画在月高上,下次上课时我们来展示交流。”这里的目的是为后面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做准备。通过图画和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引发学生的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首要任务,才会调动起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简介毛主席诗词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限于时间和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必讲得过多。这个材料的引用也是企图在潜移默化中拓展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留一个作业,是启发学生延伸课堂内容主动学习。由于音乐课时有限,我们需要向课处发展。2.学说歌谣,体验节拍师:“请同学们听我朗读一段关于月亮的歌谣。”教师举着图画,朗读《月儿》:师:“月儿弯弯,像只——”生1:小船。生2:镰刀。生3:香蕉。等。师:“摇呀摇呀,越摇越——”生齐:圆。师:“月儿圆圆,像个——”生1:月饼。生2:盘子。等。师:“转呀转呀,越转越——”生齐:弯。师:“好!大家都有自己的想象。这首歌谣里是这样说的:‘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摇呀摇呀,越弯。’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边拍击节拍,边读歌谣。当然我们必须得先确定伴随什么节拍更合适?”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球和小球的两种排列,代表声音的强弱。请学生只用歌谣的第一句(因为这时他们还不能够完整背诵),比较两种节拍的感觉(黑板上不出现文字):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月儿弯弯像只小船。学生通过尝试、感觉,确定使用第二种节拍形式。教师引导学生知道这是三拍子的节拍形式。采用“拍物、拍左腿、拍右腿”的动作伴随,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歌谣两遍后,集体背诵。歌谣朗读也是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铺垫。教师的朗读用句尾拖长声调调动学生的参与和想象,由教师的“个人讲”变为“交互式学习”。在教学中语言的介入对音乐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歌谣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和音乐相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不使用音高、只用语言朗读的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感受节拍、节奏。音乐是时间和声音的艺术,时值的长短、声音的强弱、声调的高低等等要素都具有抽象的特点。采用大球、小球是使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