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敬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肯定有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敬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敬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第一次看到《敬爱的安德烈》时还没有书,只是顺手翻阅第8期《读者》,读到龙应台和大儿子安德烈合著的《敬爱的安德烈》的节第1页共54页选,感动的涟漪便一圈圈地在心中荡漾开来,经久不能安静。犹如一个好看且有意义的连续剧,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安德烈走过的路经验的事,或许有一天我也会遇到也会经验吧。“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谢安德烈无私地把与母亲沟通的经验和我们共享。当我由懵懂无知,凡事依靠父母的孩提,成为了叛逆急于追求自我与独立却因不够成熟而时常令人头的疼青少年,或轰轰烈烈,或跌跌撞撞得走过,直到我第一次看到那本书。我自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已经有足够的阅历如鸿雁一般,在自己的天空中翱翔。我抗拒,尝试著逃跑。想跑离父母阅历的网,跑离父母呵护的关怀。我第2页共54页坚持要往父母认知的远路甚至是错路走去,我剧烈的逾越出父母所架设起的是非对错。现在想想,那时的我实在是过于冲动过于自负。后来,我买下了这本书。第一次阅读时,那感动却在不经意间被一个问题所取代。为什么?为什么年龄相差近三十岁,又隔着两个不同文化的安德烈与他母亲能如挚友一般在信中畅谈?再往下读下去,我对这本书有了发自内心的心灵共鸣。书中那对于母子关系的描写让我觉得无比新颖,却又见解独到。安德烈的天真烂漫却又睿智幽默的性格让我印象深刻。母亲龙应台对安德烈的敬重与鼓舞令我感动。慢慢的,我仿第3页共54页佛看到安德烈与龙应台面对面的谈话,有时是相互寒暄,有时是相互激励,有时在激烈的争辩着什么,但这些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那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淡淡的爱。对,是了,正是这其中的爱,再加上母子二人的相互理解才有了这温馨美妙的画面。再看看我呢,傲慢自负让我几乎完全听不进爸妈的劝说,有时和他们谈话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现在想来,多半是我的不对。或许,我须要好好想想?敬爱的安德烈读后感2当母亲将这本书冠以“好书,名著”等标签推给我时,我百般不第4页共54页愿,心中的浮躁一层又一层,但当我翻开书页,看了几页时,我对它忽然改观。超乎预料的好玩呢。而且,书中母子两人书信内容的深度也是我未曾想到的。龙应台女士与安德烈,他们看着同一片星星,在同一个太阳的光线下生存,但他们接触不到被此,熟恶而又生疏。在这三十六封书信中,他们对簧富差异、美学、人文、各国文化差异等等提出了探讨与探讨。这三十六封跨海书信,使这对母子有了连结,重新相识到了对方,她相识了人生中第一个18岁的人,他也相识了自己的母亲。看着书中风趣幽默的语句,我看到了一些别样的东西,一些我第5页共54页从未留意到的事情。我知道了这个世界可悲的贫富差距,我知道了“提本非树”:我知道了“间题意思”我知道了KICH,我知道了许多许多第一次如此仔细的看一本书,这本书也没有让我悲观记忆犹新的是第21封信,“文化,因为逗留”。咖啡馆几乎是每个城市都有的建筑,我也经常习惯在空暇的时间去这类环境幽静,气氛高雅的地方,点杯咖啡,写写作业或是看看书我喜爱这样的气氛,这可以让我放松,且愉悦。然,在香港这个地方,羊目细寻,你竟是寻不着咖啡馆的龙应台第6页共54页女士在书店买了书,想要寻一家咖啡馆,钴进一个安静的角溶,在咖香气的绕里,把整袋新书翻完,可香港是没有咖啡馆的她在信中如此写道:“那天很热,我背着很重的书,一条街一条街找,以为和台北一样,转个肯定可以看到,可是没有,真的没有。去餐厅吧,可是那是一个油賦,甜滋滋的地方,匆忙期和喧带着对時国企业断的不满,他们对本土产业的灭不情愿在那里消费而即使坐下来,身边也总是匆忙的人,端着托盘急迫地找位子,咖啡馆里充满着一种时间压迫感。这就是香港,这个城市,忙的香港人在大街小巷步履匆,他们工作时间之长,全世界第一。第7页共54页“思想须要阅历的累积,灵感须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须要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