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一千多年来,最让人们佩服的莫过于诸葛亮,他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诸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耳熟能详的智慧的化身不计其数,请同学们列举几例。(智敌秦王的蔺相如、善于讽谏的邹忌、智退秦师的烛之武、邵公、弦高、姜子牙、智多星吴用、比干……)背景介绍朗读欣赏学习要求研读内容三国鼎立形成背景袁绍曹操3、4万人10万人官渡之战返回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脉络。2、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3、通过朗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诸葛亮对策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研读内容(1)《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2)《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标题为后人所加,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对话。“对”即下对上之意,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3)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如、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公元前207年,刘备屡败,只好去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分析。“对”:对策,回答上级的提问。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读准下列字音:躬陇颍庶猖chāng蹶挟揽戎夷yígōnglǒngyǐngshùjuéxiélǎnróng听朗读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情感以此了解课文内容。《隆中对》RM音频朗读——陈晓松.rm自读思考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明确:介绍人物和身份。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喜爱吟唱与,跟承认说是确实这样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器重是否接近、趋向委屈车马拜访招致、引来•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明确(1)“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2)在徐庶看来,“枉驾”才“真诚实意”,“俱来”便为“委屈”、不够尊重,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去拜访命人退避伸张在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郡者不可胜数shŭ。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xié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通“以”一起占据尽小表并列战胜从成为而且谋划挟持确实争胜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kuài,西通巴、蜀...